AFM:能源存储设备用自愈材料


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电站的蓬勃发展导致对先进能量存储设备(ESD)的需求剧增,并引起了人们对其在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的关注。自我修复是生物体通过自身内部生命力修复损害并恢复功能的能力。受此启发,近年来出现了大量使用自愈材料来显着提高ESD的使用寿命,耐用性和安全性的出色设计策略。基于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李宝华和Cuiping Han等人发表综述介绍了自我修复材料及其工作原理,并根据其自我修复化学过程,包括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硼酸酯键,详细介绍了自我修复材料在ESD中的应用。该文旨在讨论自我修复ESD的关键挑战和重要的未来方向。
本文要点:
介绍了自我修复材料的自我修复机制,根据自修复机制系统地讨论了自修复材料在各种自修复ESD中的应用。
1) 基于氢键的自修复材料已广泛应用于ESD中,包括超分子橡胶(SR),含脲基嘧啶酮的聚合物(UPy)和羧化聚氨酯(CPU)。SR具有出色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并具有很高的自愈效率。因此,它已被用作LIB的硅负极的自修复粘合剂,LMB的电解质或人造SEI层或SC的电极基材。含UPy的聚合物易于设计,制造和功能化,使其成为自修复电解质的良好候选者。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CPU适用于自愈封装外壳和基板。
2) 还介绍了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自修复材料。带有相反电荷的基团,离聚物形成导电通路,并赋予聚合物良好的离子导电性,适合用作自修复ESD的电解质。
3) 富羟基水凝胶与硼酸结合形成动态硼酸酯键,被用作柔性水系ESD的凝胶电解质。
4) 简要介绍了其他相互作用,例如主客相互作用,液态金属相互作用和磁力相互作用。
Weicong Mai, et al. Self‐Healing Materials for Energy‐Storage Devices, Adv. Funct. Mater. 2020
DOI:10.1002/adfm.201909912
https://doi.org/10.1002/adfm.20190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