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会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揭示无金属氮掺杂碳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的活性位点


氮掺杂(N掺杂)碳材料已被广泛研究用于电催化CO2R转化为CO。先前的研究表明,氮掺杂(N掺杂)碳材料在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C晶格中的N掺杂剂主要以四种掺杂类型存在,包括石墨N(GN),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的吡啶N(PN),吡咯N(ProN)和N-氧化物(N-Ox)。但是,由于N掺杂类型的复杂性和可控合成的挑战,氮掺杂碳中的活性位点仍存在争议。
有鉴于此,厦门大学邓德会研究员等人,通过一种创新的模板辅助酞菁热解方法,实现了N掺杂碳泡沫中N掺杂类型的可控制备。
本文要点
1)氮掺杂泡沫碳通过模板辅助法合成,将酞菁和SiO2胶体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搅干后通过高温碳化形成氮掺杂碳,利用氢氟酸溶液除去SiO2模板后,在高温下热解得到催化剂。在模板辅助热解方法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可控N掺杂类型(GN,PN,ProN和N-Ox)和含量可控的NC泡沫材料。
2)电化学实验表明,相对于吡啶氮和吡咯氮含量相对高的样品,石墨氮含量高的样品显示了更高的CO选择性。由石墨N而不是其他N类型占主导的催化剂驱使高选择性的CO2R转化为CO,以对抗析氢反应,在-0.5 V(vs RHE)时可实现95%的CO法拉第效率,并且可稳定运行80 h。
3)理论计算表明,GN掺杂剂可显着增强相邻C原子对CO2R对CO的电催化活性,而PN掺杂剂可促进相邻C原子处的析氢反应(HER),而ProN掺杂剂不利于两种竞争反应。
总之,该工作对于深入认识电催化CO2还原的机制以及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Zheng Zhang et al. Unveiling the Active Site of Metal-Free Nitrogen-doped Carbon for Electrocatalytic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2020.
DOI: 10.1016/j.xcrp.2020.100145
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0.1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