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Energy:重新审视镁金属负极SEI的降解:界面组成的决定性作用


金属镁具有多重优势,包括高理论容量(3833 mA h cm-3),低还原电位(-2.37 V vs. SHE),高安全性和高自然丰度,因此可充电镁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镁金属负极上的离子钝化层会抑制电化学反应,因为高还原性的镁容易与有机电解质成分发生反应。基于此,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构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各种无机盐,合金和聚合物设计成人造SEI,能够降低镁金属负极的过电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镁金属负极的性能。然而,与锂金属电池中成熟的SEI理论不同,目前仍然缺乏对镁金属负极的钝化过程中SEI演化的研究。为了探究镁金属负极的界面不稳定性的原因,上海交通大学杨晓伟和太原理工大学王晓敏教授等人揭示了其天然SEI主要由有机成分组成。
文章要点
1)对天然镁金属界面的组成和三维分布进行了全面研究,展示了镁金属负极SEI的动态演变过程,最初的原生SEI主要由电绝缘不足的有机成分组成;因此,电子泄漏导致电解质的分解和界面层的连续扩散,最终将导致镁离子传导的高电阻。
2)通过比较富含有机和无机元素的SEI的镁金属负极的电化学演化,得出:为了维持高电子绝缘性,需要将界面的电子绝缘性视为镁金属负极中的关键参数。
3)初始界面形成过程中的稳定性决定了镁负极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通过增加无机成分来设计具有可控电绝缘的SEI,提高其循环性能。
参考文献
Huanglin Dou, et al. Revisiting the Degradation of Solid/Electrolyte Interfaces of Magnesium Metal Anodes: Decisive Role of Interfacial Composition. Nano Energy. 2021
DOI: 10.1016/j.nanoen.2021.106087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1.10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