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每年撤稿1400篇文章,学术造假几时休?
小纳米
2019-12-26

2019年,中国多位著名科学家,累计近百篇论文被公开质疑学术不端。中国科研界一时震动。当然,学术不端,并非中国特例,全球科研界不尽相同。Nature杂志近日刊文,以德国一次重大学术不端事件为例,重点探讨了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学术审查能否有效遏制学术造假行为。2017年6月15日,德国一家著名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因一则令世人震惊的消息而一度陷入危机。一项关于莱布尼茨年龄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on Aging)的调查发现,其所长——细胞生物学家Karl Lenhard Rudolph发表的论文中有八篇论文出现数据错误,包括编辑失误以及图片重复。虽然调查人员发现这并不是蓄意欺诈,但Rudolph却无法提供原始数据来解释这些问题。该研究所归属于莱布尼茨协会,该协会委托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指出,Rudolph未严格履行监督实验室团队的职责,因此犯有“严重疏忽的科学不端行为”,该协会对其实施了最严厉的制裁,禁止该研究所三年内向协会申请研究经费,并勒令该机构进行一次国际审查,实际上,上一次审查是在几年前才刚刚完成,同时辞去了Rudolph董事的职务。这是该机构在同一年内发生的第二次灾难,该机构也被称为弗里茨·李普曼研究所(FLI)。2016年就有指控称该机构违反了欧洲动物实验规定,警方对其进行了突击搜查,因此所有的实验都被暂停,虽然最后联邦飞行情报研究所澄清了这些指控,但当Rudolph事件爆发时,并非所有的实验都得到了重新授权。事件过后,FLI领导人着手恢复该机构的声誉。他们开始逐步引入电子数据库,并建立了论文咨询委员会体系。FLI的核心设施负责人Matthias Gorlach萌生了一个突破传统的想法,他联系了分子生物学家Enrico Bucci,Bucci 18年前曾在FLI攻读博士学位,而Bucci目前从事的工作正是研究论文检查。2016年,他在意大利创立了一家名为Resis的科学诚信公司。那么,诚信公司是否可以帮助研究所避免未来出现这类错误呢?于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外部审查制度开始了,FLI的研究人员必须把每一篇研究论文包括硕士论文送到Resis进行筛查,然后才能提交发表。一些期刊在论文发表前也都会对错误的统计数据或篡改过的图片进行检查,但大多数研究机构表示,确保论文的准确性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科学家自己。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此表示反对,维也纳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主任Giulio Superti-Furga表示,当一家机构需要通过反复核查提交的数据,并不断被质疑其科学家的道德操守时,意味着领导层应该要主动辞职了。但随着人们对研究(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的质量和可重复性的担忧日益加剧,一些欧洲研究机构现已开始聘请外部公司或专门的专家来检查研究论文。这些机构表示,这项投入和成本是值得的,不仅是为了检查的直接益处,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科学家需要额外培训的领域。在整个研究领域,人们对于科学文献中出现的或马虎或彻头彻尾的造假行为越来越表示怀疑。论文撤回数量已增至每年1400篇,而在上世纪末时只有40篇左右。2016年,当时还在加州斯坦福大学工作的微生物学家Elisabeth Bik报告称,在她研究过的2万多篇生物医学论文中,就约有4%的文章出现图片重复的现象(Bik现在是一名全职的诚信顾问)。去年,Bucci也指出,在他研究的1364篇论文样本中,有6%的文章出现了至少一次篡改图片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反欺诈人员开始从已发表的论文中寻找被篡改的图片,并对它们进行标记。Rudolph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一个外部的告密者揭露了这些错误,他把这些资料寄给了Rudolph,并寄给了德国主要的国家资助机构DFG,以及它的独立监察专员委员会。为此,莱布尼茨协会颁布了一项对此类事件零容忍的条例,FLI的年轻科学家们也因此倍感压力。他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即便是论文中无意中出现的错误,也会在网上被公开报道出来。实际上,在处理大量复杂的生物数据集时是很容易出错的,这样的论文一旦被公开批评,就意味着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此被断送。在这个大背景下,Bucci公司提供的这种预提交的想法吸引了Gorlach。2008年,Bucci曾在意大利成立了一家名为BioDigitalValley的图片搜索公司,旨在服务于那些希望从文献中提取和特定组织或疾病相关的全部图片的生物医学科学家。Bucci首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并清除了被撤稿的文章。随后,他检查了所有被撤稿者发表的论文中的图片,他发现其中许多人的工作还是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位名为Alfredo Fusco的研究人员,当时他曾是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Universityof Naples Federico II)著名的癌症研究员。如今,Fusco已经被撤回了24篇论文,并更正了10篇。这起事件牵连到了意大利其他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Bucci对他的所见所闻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他改变了职业道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想要为此做点什么。在Gorlach与Bucci取得联系后,Bucci向FLI的小组负责人介绍了他的工作。他向负责人展示了他们公司的专利软件,该软件可以扫描论文稿件中的图片,寻找其中重复的以及可能错误的部分。2017年底,FLI领导向Bucci提供了一些论文样本,检查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Bucci真的发现了一些他们不曾发觉的小错误。就这样,该研究所与Bucci签订了一份合同,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对所有论文中的图片进行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以及对博士论文中可能存在的剽窃行为进行随机检查。一般情况下,对全部论文稿件的检查在24小时内就可以收到检测结果,对于存在问题的稿件,进一步的分析可能需要三天以上。研究所每年用于该项检查的预算高达5万欧元。FLI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这个系统是一个可以帮助他们避免错误的有效工具。Rudolph也表示,如果这类检查系统早一点出现,他就能及时发现论文中出现的问题,那么也就可以避免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了。今年6月,意大利米兰分子肿瘤学研究所(IFOM)主任Marco Foiani在FLI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会议上了解到这项计划,立即就引起了他的共鸣,因为IFOM也曾饱受学术不端调查的影响。现如今,IFOM已经推出了电子笔记本和其他有效措施来促进良好的科学实践,Foiani还决定同样使用Resis系统来增加外部检查,他认为让学院的形象重回正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和FLI的研究人员一样,IFOM的年轻研究人员对于这类审查也表示十分欢迎,其他组织也陆续决定在内部进行审查,例如2012年,位于英国格拉斯哥的比特森研究所(Beatson Institute)在经历了撤稿事件后,他们聘请了一位诚信专员—前分子生物学家Catherine Winchester—来检查该研究所所有即将发表的论文。所内资深的科研工作者对此立即表示了支持,那些资历较浅的科学家也很快摆脱了被监管的恐惧,现在每个人都非常感谢这项服务。还有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外部检查没有必要,例如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负责人Martin Stratmann表示,作为一个拥有78个精英研究机构的学会是不需要再额外聘请外部的审查人员的,因为每位研究主任都有权利以及义务在每篇论文发表之前进行审查。同时,也不是所有受到丑闻影响的机构都认为有进行筛查的必要。Silvia Bulfone-Paus—莱布尼茨研究学会的研究所主任,他觉得为外部核查买单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方式,相反,目前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一种基于信任和无畏精神的文化,大胆的指出错误并对有问题的数据进行讨论。诺贝尔奖得主、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Shinya Yamanaka也表示,预审查并不能阻止所有类型的欺骗行为的发生。也有一些机构表示,这些检查的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算。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CNR)管理着102个研究机构,该委员会非常希望为旗下的所有机构提供全面的筛查服务,但却碍于经费限制,难以负担。去年,CNR也开始了小规模的预防性措施,他们会做一些提交前的检查,这些工作有效提高了CNR科学家的防范意识,数据显示,该委员会科学家发布的论文中出现图片问题的数量明显减少。事实上,并没有太多图像检测服务能够达到研究所或期刊所要求的那样,能够快速的筛选大量研究论文,因而有人对此产生了兴趣。Sheridan是一家大型出版服务公司,该公司可以为期刊提供图像取证服务,并表示愿意考虑构建这样的图像检测服务。Mike Rossner在旧金山经营着一家名为“图像数据完整性”的小型咨询公司。Rossner因擅长用眼睛发现论文中的问题而闻名,而作为《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前总编,他对所有被接受发表的论文中都引入了图像检查,这使得《细胞生物学杂志》成为首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型生命科学刊物。Rossner认为,从长远来看,预防性筛查在经济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换句话说,在预检查项目上面投资反而可以节省资金,因为任何针对研究机构发布误导性数据的诉讼都可能使机构付出更多的法律费用。另外,如果在投稿时能够告诉期刊编辑这篇论文是经独立审查过的,可能会更容易获得编辑的信任。即便如此,也不能免除期刊自身内部检查的责任。德国海德堡EMBO期刊的主编Bernd Pulverer表示,在接收之前,EMBO期刊会对所有论文的图片进行检查,通常每五份稿件中就会有一份出现问题,自10年前开始检查以来,这个比例一直没有改变,其中只有极少数(0.5%)涉嫌直接欺诈。其他的杂志现在也会定期对图片进行检查,尽管有些只是抽查。FLI计划继续与Resis保持合作,他们认为这些检查将让研究所在竞争招募优秀科学家时更具吸引力。2018年6月,该机构还向莱布尼茨协会分享了关于构建良好科学实践方面的经验,该协会主席Matthias Kleiner对此颇为欣赏。Kleiner计划为协会的研究所引入一种良好的科学实践认证系统,而预防性筛查可能就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认为这对于莱布尼茨的研究所来说,可能是一种“保护科学家免于科学不端行为危险”的有效方式。Alison Abbott .The science institutions hiring integrityinspectors to vet their papers. Nature. 201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29-w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