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医学前沿每周精选丨0106-0112

1. Nano Lett.:利用听觉感应蛋白对细胞活动进行声遗传学调节
可以对不同的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分子可以对转基因细胞进行远程控制。中国台湾国立清华大学Chih-Kuang Yeh和Yu-Chun Lin合作报道了一种利用超声对目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控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一种源于听觉传感蛋白压力素的超声响应蛋白。
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压力素(N7T, N308S)对细胞进行转染后,低频率和低压力的超声脉冲就可以有效地诱导产生细胞钙响应。此外,超声脉冲还可以对小鼠大脑深部表达压力素(N7T, N308S)的靶神经元进行无创刺激。这一研究工作充分阐明了听觉感应蛋白使得哺乳动物细胞可以感知超声波刺激的机制,表明超声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治疗深部组织的工具。
Yao-ShenHuang, Yao-Shen Huang, Yu-Chun Lin. et al. Sonogenetic Modulation of CellularActivities Using an Engineered Auditory-Sensing Protein. Nano Letters. 2020
DOI:10.1021/acs.nanolett.9b0437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9b04373
2. Chem. Mater.:三明治状纳米颗粒用于磁共振成像指导的磁流体热疗和化疗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的肝癌,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的方式对其进行诊断。但是,利用基础的MRI来诊断HCC目前还比较困难,因此人们往往会使用T1加权或T2加权成像以及会长期滞留在肝脏的造影剂如Fe3O4或FePt等来辅助进行MRI诊断。台北科技大学Da-Hua Wei、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Ru-Shi Liu和Michael Hsiao合作制备了功能化的多孔高岭石基颗粒,它不仅可以作为递送治疗癌细胞药物的系统,还可以作为运载FePt纳米颗粒(FePt NPs)和阿霉素(Dox)等药物的支架。
研究表明,FePt NPs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修饰的高岭石基颗粒复合可以形成FePt@Kao纳米复合材料。多功能的FePt@Kao既可作为磁流体热疗(MFH)试剂,也可同时用于对肝癌细胞进行成像化和治疗。而在负载化疗药物Dox后,FePt@Kao-Dox则可以实现MFH和化疗相结合的联合治疗。
Ming-HsienChan, Ru-Shi Liu, Da-Hua Wei, Michael Hsiao. et al. Magnetically GuidedTheranostics: Optimiz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Sandwich-LikeKaolinite-Based Iron/Platinum Nanoparticles for Magnetic Fluid Hyperthermia andChemotherapy.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0
DOI:10.1021/acs.chemmater.9b0355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mater.9b03552
3. Nano Today:基于敏感、特异性的纳米颗粒进行侧向层析检测以用于床旁诊断
作为床旁检测(POC)试剂盒的侧向层析检测(LFAs)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而它的的流行也是由于其具有可移植性、快速的结果生成时间、简单性、稳定性和成本低等优点。然而,与基于实验室的技术相比,LFAs在目前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新加坡A*STAR研究所Jackie Y. Ying综述介绍了LFA发展的迭代过程,并对构建敏感、特异性的捕获/探测材料、实现多路检测和信号放大等相关策略进行了讨论。
JunHui Soh, Jackie Y. Ying. et al.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sensitive andspecific nanoparticle-based lateral flow assays as point-of care diagnosticdevice. Nano Today. 202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19305420
4. Nanoscale综述:纳米技术用于乏氧相关的抗肿瘤治疗
乏氧是肿瘤微环境的标志之一,它会促进肿瘤的增殖、转移和侵袭,并刺激肿瘤对治疗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肿瘤复发等严重后果。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利用乏氧这一特征来提高癌症治疗的效率。常见的策略包括(1)利用可以在乏氧环境中被激活的生物还原性前药;(2)使用靶向分子以向乏氧的肿瘤组织递送治疗药物。
而通过对乏氧的肿瘤微环境进行调节也有望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孟宪伟研究员对各种可以克服或者利用乏氧、以及能够缓解肿瘤乏氧进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相关纳米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在为临床研究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LirongZhao, Xianwei Meng. et al. Advanced Nanotechnology for Hypoxia-AssociatedAntitumor Therapy. Nanoscale. 2020
DOI:10.1039/C9NR09071A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09071a#!divAbstract
5. Nanoscale:新型串联肽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用于肿瘤“生态治疗”
肿瘤微环境(TME)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包含肿瘤细胞,还包括如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等基质细胞。此外,异常的细胞外环境(ECM)也会通过直接促进生态系统的侵袭和细胞转化来调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而ECM的机械力则受纤连蛋白(Fn)和I型胶原的调控。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宋旭和龚涛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新的肽修饰的脂质体,并利用其包裹阿霉素以构建FnBPA5-AAN-Dox来用于肿瘤的“生态治疗”。FnBPA5是一种结合Fn的肽,它对ECM中的Fn和I型胶原以及表达α-SMA的CAFs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然而,可以代谢Fn的器官如肝脏和脾脏等都会影响FnBPA5-Dox在TME中的积累。而AAN肽可以靶向在TAMs中过表达的豆荚蛋白,因此它可以延长材料的循环时间并改善治疗响应,同时也可以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TMIE)。实验结果表明,利用AAN-FnBPA5-Dox进行的生态治疗”对4T1乳腺癌小鼠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
TingZhao, Xu Song, Tao Gong. A new tandem peptide modified liposomal doxorubicinfor tumor“ecologicaltherapy”. Nanoscale. 2020
DOI:10.1039/C9NR09585C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09585c#!divAbstract
6. Nanoscale:可以干扰乳酸代谢的肿瘤靶向纳米平台用于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乳酸是造成酸性肿瘤微环境的主要原因,它不仅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而且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武汉大学程翰和张先正教授制备了一种靶向肿瘤的纳米平台Me&Flu@MSN@MnO2-FA,它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乳酸代谢来实现有效的肿瘤抑制和抗肿瘤转移。
实验将二甲双胍(Me)和氟伐他汀钠(Flu)纳入被MnO2包覆的介孔硅纳米颗粒(MSNs)中,Me与Flu可以发挥协同作用以调节丙酮酸代谢途径进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同时也能抑制乳酸的外排,从而诱导细胞内的酸中毒来杀死肿瘤细胞。并且由于乳酸的外排受限,细胞外乳酸的浓度也会降低,因此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也会随之减弱。实验结果表明, Me&Flu@MSN@MnO2-FA的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确实有着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Zhao-XiaChen, Han Cheng, Xian-Zheng Zhang. et al. A MSN-Based Tumor-TargetedNanoplatform to Interfere with Lactate Metabolism to Induce Tumor Cell Acidosisfor Tumor Suppression and Anti-Metastasis. Nanoscale. 2020
DOI:10.1039/C9NR10344A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10344a#!divAbstract
7. Nanoscale:等离激元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用于SERS/ MRI指导的光学治疗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和磁共振成像(MRI)指导的光学治疗因具有优势互补,相似的成像空间分辨率和深度等特点,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一大新突破。华中科技大学朱青、武汉农业科学研究院曾令文研究员和武汉大学沈爱国教授合作制备了一种单分散的普鲁士蓝的包裹金纳米粒子(Au@PB NPs),并将其作为一种MRI结合零背景SERS成像的造影剂。作为SERS和MRI信号源的PB可以很容易地组装到单个Au NPs上。
其中的铁离子具有很好的体内核磁共振弛豫效率;同时得益于内核Au NPs的等离激元增强,C≡N基团可以在拉曼静默区(1800-2800 cm-1)处表现出特异的、强的、稳定的(3S)SERS发射,使得其在单个甚至亚细胞水平上的体内成像更为精确。并且,PB在近红外区也具有显著的吸收特性,因此也可同时作为光敏剂来用于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
WeiZhu, Ling-Wen Zeng, Ai-Guo Shen. et al. Monodispersed Plasmonic Prussian BlueNanoparticles for Zero-background SERS/MRI-guided Phototherapy. Nanoscale. 2020
DOI:10.1039/C9NR08471A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08471a#!divAbstract
8. Nanoscale:CpG纳米平台用于安全高效的癌症光热-免疫联合治疗
钯纳米片(Pd NSs)因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吸收、光热转换效率和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然而,Pd NSs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厦门大学陈小兰副教授、陈兰芬教授和郑南峰教授合作,将Pd NSs作为免疫佐剂CpGODNs的载体,这样不仅可以进行以 Pd NSs为基础的光热治疗(PTT),也能可以有效递送CpG并增强CpG的免疫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d NSs对免疫系统无明显影响,而制备的Pd-CpG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Pd(5)-CpG(PS)可以显著增强免疫细胞对CpG的摄取,进而增强CpG在体内外的免疫刺激活性。
实验也将Pd(5)-CpG(PS)介导的PTT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证明了通过Pd(5)-CpG(PS)在近红外照射下可以高效地抑制肿瘤,使荷瘤小鼠存活率大大提高。并且,该联合治疗也可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并释放肿瘤相关抗原。在CpG的辅助下,抗原呈递细胞可有效吸收并呈递肿瘤相关抗原,增加TNF-和IL-6的生成以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因此这一研究工作也为利用光热纳米材料进行安全、高效的肿瘤光热-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新的范例。
JiangMing, Jinjia Zhang, Xiaolan Chen, Lanfen Chen, Nanfeng Zheng. et al. Atrustworthy CpG nanoplatform for highly safe and efficient cancer photothermalcombined immunotherapy. Nanoscale. 2020
DOI:10.1039/C9NR09402D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c9nr09402d#!divAbstract
9. Biomaterials:增强ROS生成和TME响应型纳米平台用于化学-声动力治疗
开发可以利用肿瘤微环境(TME)来增强活性氧(ROS)活性的纳米载体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华中科技大学赵元弟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张明真研究员合作设计了一种具有线粒体靶向性、pH响应性和酶催化功能的可生物降解药物递送纳米平台。该平台可以利用具有较深穿透能力的超声作为激发源来高效地产生ROS以实现化疗-声动力治疗(SDT)。体外实验表明,该纳米平台能同时负载Ce6和DOX,并在弱酸性环境中发生降解,其释放DOX的效率为63.91±1.67%。
体内实验表明,该平台具有很高的生物安全性,既可以在肿瘤部位富集也能够从身体中被代谢出体外。经过联合治疗后,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也会被有效抑制并且无复发现象。出色的治疗效果是由于该平台不仅它可以实现线粒体靶向以及能够通过酶催化改善TME的乏氧环境进而增强SDT,同时也可以利用弱酸性的TME来加速药物的释放,实现化疗与SDT的结合。
JieAn, Yuan-Di Zhao, Ming-Zhen Zhang. et al. ROS-Augmented andTumor-Microenvironment Responsive Biodegradable Nanoplatform for
EnhancingChemo-Sonodynamic Therapy. Biomaterials. 201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0077
10. Angew综述:催化活性肽-金纳米颗粒偶联物的研究
利用肽段在金纳米颗粒表面进行的自组装是一种很好的制备人工酶的方法。在纳米颗粒周围形成的局部高密度肽也会发挥协同的增强效应,提高催化的速率并产生独特的催化性能,从而有望得到可以应用于新技术领域的新型酶类催化剂。德国柏林自由大学Beate Koksch教授综述介绍了近年来人们对催化活性肽-金纳米颗粒偶联物的研究进展;随后讨论了这类偶联物具有的独特性质的来源及潜在应用,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DorianJ. Mikolajczak, Beate Koksch. et al. Catalytically Active Peptide-GoldNanoparticle Conjugates: Prospecting for Artificial Enzym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DOI:10.1002/anie.20190862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08625
11. ACS Nano:表面电荷可变的超分子纳米载体用于NO-光动力协同清除生物膜
生物膜会导致许多顽固性的临床感染,从而对公共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浙江大学金桥副教授和计剑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表面电荷可变的超分子纳米载体,该载体具有pH响应性穿透酸性生物膜的能力,因此能够利用一氧化氮(NO)-光动力协同消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生物膜,并且在激光照射下对健康组织不会造成严重损伤。
实验将对谷胱甘肽(GSH)敏感的α-环糊精(α-CD)与一氧化氮(NO)药物前体和Ce6药物前体进行共轭以得到α-CD-NO和 α-CD-Ce6,随后将它们与对pH敏感的聚乙二醇(PEG)嵌段多肽共聚物(PEG-(KLAKLAK)2-DA)进行集成,得到超分子纳米载体α-CD-Ce6-NO-DA。该超分子纳米载体的表面电荷会从生理pH值下的负电荷转变为酸性生物膜pH值下正电荷,从而有效渗透生物膜。而当纳米载体一旦渗透到生物膜中,生物膜中过表达的谷胱甘肽会引发NO的快速释放,进而杀灭细菌和降低生物膜的谷胱甘肽的水平,因此也能提高光动力治疗(PDT)的效率。另一方面,NO也可以与活性氧(ROS)反应生成活性氮(RNS)来进一步增强PDT效果。因此这一研究也为开发协同性策略对抗生物膜感染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DengfengHu, Qiao Jin, Jian Ji. et al. Surface Charge Switchable Supramolecular Nanocarriersfor Nitric Oxide Synergistic Photodynamic Eradication of Biofilms. ACS Nano.2020
DOI:10.1021/acsnano.9b0549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5493
12. Nat. Rev. Mater.:用于构建可植入可穿戴的光学保健设备的多功能材料
许多基于光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得益于多功能材料的发展,人们也开发了很多可植入或可穿戴的光学保健设备。然而,光在体内的有限穿透深度也仍然这类设备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麻省总医院Seok Hyun Yun、斯坦福大学鲍哲南院士和Sei Kwang Hahn教授合作综述了关于可植入和可穿戴光学医疗保健设备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实例;对构建下一代可植入和可穿戴的光学医疗设备来说至关重要的新型多功能材料进行了阐述,并讨论了它们的临床转化前景;介绍了植入式光学保健设备的性质、诊疗功能以及应用;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移动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等进行了展望。
Geon-HuiLee, Seok Hyun Yun, Zhenan Bao, Sei Kwang Hahn. et al. Multifunctionalmaterials for implantable and wearable photonic healthcare devices. NatureReviews Materials.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8-019-0167-3
13. Biomaterials:金-银纳米壳用于促进耐药菌感染创面的愈合和SERS成像监测
由耐多药(MDR)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且在临床中也会经常被忽视。赫尔辛基大学Hélder A. Santos和浙江大学周民教授合作构建了一种3.3’-二乙基硫醛三碳菁化碘(DTTC)共轭的金银纳米壳 (AuAgNSs-DTTC)。
研究表明,AuAgNSs-DTTC结构对近红外激光的响应十分强烈,因此它具有高效的光热转化效率,并且其在激光辐照下杀灭细菌的过程中也会同时释放银离子。实验也以两种MDR细菌为模型对AuAgNSs-DTTC在体内外的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AuAgNSs-DTTC也可以通过SERS成像对细菌进行非侵入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MRSA慢性感染的创伤小鼠模型实验结果表明,AuAgNSs-DTTC凝胶介导的光热治疗联合银离子释放可以协同促进耐药菌感染创面的愈合,由此表明AuAgNSs-DTTC是一种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的抗菌材料。
JianHe, Yue Qiao, Hongbo Zhang, Jun Zhao, Hélder A. Santos, Min Zhou. et al.Gold-Silver Nanoshells Promote Wound Healing from Drug-Resistant BacteriaInfection and Enable Monitoring via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Imaging. Biomaterials.202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0090
14. Chem. Sci.:可自供应H2O2的热响应纳米平台用于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治疗
化学动力疗法(CDT)是利用芬顿或类芬顿催化剂将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有毒的羟基自由基(•OH)来杀死癌细胞,因其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而在肿瘤治疗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内源性的H2O2浓度有限,CDT的抗癌效果往往不理想。南京工业大学宋雪娇和董晓臣教授合作利用有机相变材料(PCM)封装铁-没食子酸纳米颗粒(Fe-GA)和超小的CaO2,制备了可自供应H2O2的热响应纳米颗粒。
在激光照射下,Fe-GA的光热作用可使PCM熔化,进而大量释放Fe-GA和CaO2,并且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会进一步使得CaO2产生大量的H2O2和Ca2+,生成的 H2O2可通过与Fe-GA进行类芬顿反应来生成•OH。同时,原位生成的Ca2+也可引发线粒体损伤,使得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体内的光声成像结果表明,Fe-GA/CaO2@PCM在肿瘤内具有很好的积累效果,可以在不引起全身毒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抑制肿瘤。
ShichaoZhang, Xuejiao Song, Xiaochen Dong. et al. H2O2 Self-Sufficient Nanoplatformwith Domino-effect for Thermal-Responsive Enhanced Chemodynamic Therapy.Chemical Science. 2020
DOI:10.1039/C9SC05506A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c/c9sc05506a#!divAbstract
15. Anal. Chem.:具有相同激发和发射波长的镱基纳米粒子用于体内生物检测
近红外发光信号因其空间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领域。稀土掺杂的纳米颗粒-染料复合材料有着可操作波长宽、光稳定性好等诸多特性,但由于稀土纳米颗粒的发光量子产率低,其应用也一直被限制。复旦大学冯玮教授和李富友教授合作制备了一种Yb掺杂的纳米颗粒,其在975nm波长光的激发下在相同波长处有着很强的发光效果,因此可以作为能量供体来实现生物检测。
实验设计了一种以NaYF4/20%Yb@NaYF4(1:2)核壳纳米晶体(csYb)为发光信标,以对ClO-响应的花青染料染料Cy890为过滤剂的内滤对模型。在时间门控的检测模式下,该csYb&Cy890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对ClO-实现0.55 ppb的检测限,并且可以在活细胞和小鼠模型中通过发光信号来监测ClO-。
NaWu, Wei Feng, Fuyou Li. et al. Yb-Based Nanoparticles with the Same Excitationand Emission Wavelength for Sensitive in Vivo Biodetec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202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9b04448
16. Anal. Chem.:介孔卟啉MOF用于对铜离子进行选择性传感
铜是环境和人体中的常见元素之一。而暴露于高浓度的Cu2+环境下则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因此,对Cu2+进行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检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水产科学院吴立冬研究员利用多孔MOF材料PCN222来对Cu2+进行检测。研究表明,PCN222的选择性依赖于Cu2+与PCN222卟啉内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卟啉环堆积而成的PCN222对溶剂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这一有效克服了天然卟啉酶(如HRP)的固有缺陷。实验也利用PCN222构建了Cu2+检测传感器,该传感器对Cu2+的线性检测浓度范围为0.4-13 μmol L-1,其检测极限(LOD)为50 nmol L-1,响应时间小于3 s,比以往的常用方法更为快速敏捷。因此这一工作也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金属离子的检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ZhiyuanXu, QingYi Meng, Lidong Wu. et al. Selective Sensing of Copper Ions byMesoporous Porphyrin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ovals. Analytical Chemistry.202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9b04900
17. Chem. Soc. Rev.:荧光糖偶联物及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作为凝集素配体的糖偶联物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已被深入研究。这些多价分子可与其受体进行高选择性和高亲和力的结合。里昂大学Se´bastien Vidal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陈国荣教授和贺晓鹏教授合作,重点综述了多价糖偶联物和其具有的荧光性质等性能,这些功能使得荧光糖偶联物不仅可用于癌细胞成像和蛋白质或病原体的检测,还可作为药物递送的系统来用于靶向癌症治疗;并且也综述介绍了荧光糖偶联物的结构特点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
BaptisteThomas, Kai-Cheng Yan, Guo-Rong Chen, Xiao-Peng He, Se´bastien Vidal. et al.Fluorescent glycoconjuga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20
DOI:10.1039/C8CS00118A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cs/c8cs00118a#!divAbstract
18. Chem. Sci.:DNA酶探针用于捕获和选择性释放多种类型的循环肿瘤细胞
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进行有效地捕获、释放和再分析对于获取肿瘤信息和促进肿瘤治疗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大学张剑荣教授和朱俊杰教授合作,通过将多个靶向适配体与对多种金属离子响应的DNA酶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可以高效捕获和选择性释放多种类型CTC的DNA酶探针。
研究表明,Sgc8c 适配体和对Cu2+依赖的DNA酶相结合以及TD05 适配体和对Mg2+依赖的DNA酶相结合构成的探针可以分别在底物上捕获CCRF-CEM细胞和Ramos细胞。而随着Cu2+或Mg2+的加入,CCRF-CEM细胞或Ramos细胞也可从底物中被选择性释放。因此,这一研究所开发的CTC捕获和释放平台将有利于对CTCs释放后的分子进行分析研究,并有望推动癌症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QianyingZhang, Wenjing Wang, Jian-Rong Zhang, Jun-Jie Zhu. et al. Capture and SelectiveRelease of Multiple Types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Using Smart DNAzymeProbes. Chemical Science. 2020
DOI:10.1039/C9SC04309H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c/c9sc04309h#!divAbstract
19. Angew:共轭的聚噻吩/聚异氰杂化水凝胶具有增强的光动力学抗菌活性
河北工业大学邢成芬教授构建了一种在600 nm光照射下具有增强的活性氧(ROS)生成效率的混合仿生凝胶,它也因此有着较高的光动力抗菌活性。该混合凝胶由螺旋的三(乙二醇)功能化的聚异氰 (PICs)和构象敏感的聚噻吩 (PMNT)组成。PIC聚合物可以作为支架来对PMNT的主干进行排列,使其形成高度有序的构象,从而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中产生新的、红移的锐波段。与PIC相似的是,该混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与生物凝胶如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等非常相似,并且PMNT/PIC杂化水凝胶在红光下产生ROS的效率也远远高于单一的PMNT,因此其对多种病原菌也有着高效的光动力抗菌作用。
HongboYuan, Chengfen Xing. et al. Biomimetic Networks with Enhanced PhotodynamicAntimicrobial Activity from Conjugated Polythiophene/Polyisocyanide Hybrid Hydroge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DOI:10.1002/anie.20191097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910979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