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Theranostics:利用超小氧化铁纳米颗粒探测和增强配体介导的肿瘤靶向性能

柚子
2020-02-11


基于配体-靶点结合的主动靶向是一种将纳米颗粒(NP)成像探针或药物载体精确递送到病变组织的常用策略。然而,这种配体介导的主动靶向往往是以基于EPR效应的被动靶向为前提的。因此,研究主动靶向的NPs效率对于实现肿瘤生物标志物的定量成像和递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埃默里大学毛辉教授对uIONPs的尺寸(3 nm和30 nm)及其对转铁蛋白受体(TfR)介导的主动靶向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文要点:

1)实验制备了绿色荧光染料(FITC)标记的主动靶向uIONPs (FITC-Tf-uIONPs)和红色荧光染料(TRITC)标记的被动靶向uIONPs (TRITC -uIONPs)。实验结果表明,在共注射24小时后,与非主动靶向的uIONPs相比,主动靶向uIONPs具有更高的肿瘤保留效果和更深的穿透深度。但是30 nm尺寸的NPs的主动靶向效果比非主动靶向粒子只高了约1.15倍。

2)uIONPs增强的主动靶向作用是由于大部分的脱靶NPs很容易被肿瘤内的高间质压力通过血管内回输的方式清除出肿瘤。这一研究表明,配体介导的主动靶向可以提高尺寸小于5 nm 的NPs的递送和肿瘤积累,可以作为一种基于NPs的分子成像探针和靶向药物载体的良好平台。


Yaolin Xu, Hui Mao. et al. Probing and Enhancing Ligand-Mediated Active Targeting of Tumors Using Sub-5 nm Ultrafine Iron Oxide Nanoparticle. Theranostics. 2020

DOI: 10.7150/thno.39560

https://www.thno.org/v10p2479.htm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