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昼夜节律机制的新发现

2020-02-17
昼夜节律(约24小时)在调节日常生理中起着基本作用。转录因子BMAL1是哺乳动物中分子钟的主要驱动因子。Bmal1敲除影响了24小时活动模式(节律的一种度量方式)。有鉴于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khilesh B. Reddy等研究人员,发现时钟基因Bmal1缺失后仍存在昼夜节律。
本文要点
1)研究人员验证了Bmal1功能对于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肝脏切片中的日常分子振荡是否必要。
2)出乎意料的是,在Bmal1基因敲除小鼠中,在没有任何外源性驱动因素(例如日常光照或温度循环)的情况下,这两个组织在2至3天内都表现出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的24小时振荡。
3)这表明Bmal1敲除个体中有其他调控24小时节律的分子机器。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周期振荡可能是由ETS家族转录因子的招募介导的转录调控所引起的,而非转录调节则是通过氧化还原振荡来引起的。
参考文献:
Sandipan Ray, et al. Circadian rhythms in the absence of the clock gene Bmal1,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w7365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9/800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