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2020年,北京高压中心/重庆大学第一篇Nature

小纳米
2020-02-27


图片1.png

第一作者:Xiaoling Zhou, Zongqiang Feng, Linli Zhu, Jianing Xu

通讯作者:陈斌、黄晓旭

通讯单位: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重庆大学

 

根据经典的Hall–Petch经验公式,超细晶粒金属的强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不断增强。这个一经验公式的临界尺寸为10-15 nm。也就是说,一旦尺寸降低到10 nm以下,金属的强度不增反降,导致材料软化。

 

这里面就至少存在一个问题:譬如微电子器件,对很多金属元件的要求都达到纳米尺度,这将不利于微型电子器件行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包括之前的卢柯院士团队发展的金属表面纳米化或者合金化策略,都在超小金属的稳定性领域取得了突破常规的重要进展。

 

图片2.png

然而,虽然国内外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系列尺寸导致的金属强化的研究,但是金属强度与尺寸的关系并不清晰,不同科研团队之间的研究结果甚至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人们对于其中的增强机制,并未十分了然。

其主要原因在于:
1)难以得到高质量的超细晶粒金属样品用于传统的拉伸或硬度测试;
2)难以从微观或者纳米尺度确定纳米晶粒金属的主要塑性变形机制。
 
有鉴于此,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陈斌研究员团队和重庆大学黄晓旭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多个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超细晶粒纯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尺寸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发展超强纳米金属提供了重要指导。
 
图片3.png
图1. 纯镍金属的尺寸强化
 
研究亮点:
1)创造性地采用交叉学科中的高压实验方法,解决了超细晶粒金属材料的表征难题。
2)首次将超强金属材料的尺寸降低到10 nm以下,在3 nm的尺寸实现了纳米纯金属的强化。当纯镍金属晶粒尺寸在3 nm时,可以实现高达4.2 GPa的超高屈服强度,比常规纯镍强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3)发现实现这一异常现象的原因在于:高压变形促进了位错形成,抑制了晶界滑移。
 
图片4.png
图2. 不同尺寸表征
 
图片5.png
图3. 模拟计算与公式修正
 
图片6.png
图4. TEM表征
 
参考文献:
XiaolingZhou et al. High-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36-z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