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ano争议升级:碳纳米管是否致癌,不应一刀切!

近日,关于ChemSec将碳纳米管(CNT)作为首批纳米材料列入SIN清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奇物论先前也针对该报道进行分析解读:关注丨由于致癌风险,碳纳米管被列入国际危险品清单,成为清单中的首个纳米材料!(点击标题阅读详情)
今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Bengt Fadeel等人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观点回应了该事件,认为:将所有碳纳米管归为单一物质类别在科学上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命名”意味着所有碳纳米管可以被视为一个材料类别,而事实并非如此。化学物质的分组或分类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前提是具有相似性质的物质被分组在一起。然而,关键(科学)问题是,是否所有碳纳米管显示相同的性质?
五年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根据现有的动物研究,将一种特殊类型的长而硬的碳纳米管(MWCNT-7)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碳纳米管,而所有其他碳纳米管在致癌性方面被认为“不可归类”。在几年后的全面随访研也证实了大多数CNTs致癌性证据不足或有限的原始评估结果。
因此,毫无疑问,长而硬的碳纳米管在肺部暴露后可能会对肺部造成相当大的损害(特别是在高剂量使用时),但必须注意短的或缠结的碳纳米管的危害要小得多。事实上,已经证明,长碳纳米管的“类石棉”致病性可以通过化学功能化来减轻,这可能是通过解束或解缠来有效缩短碳纳米管的结果。化学功能化还可能影响碳纳米管的刚度,这可能是与生物反应性有关的最重要参数之一。
大多数毒理学研究都集中在碳纳米管的长度上,这是因为已知长(>15-20μm)和生物持久性纤维会导致吞噬功能“受挫”。然而,碳纳米管的直径和硬度也是其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驱动因素。更具体地说,碳纳米管诱导溶酶体损伤的倾向,作为其生物刚性的一个功能,已被提出作为此类材料致病性的一般预测因子。事实上,碳纳米管的刚性与急性和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碳纳米管都具有相同和特定的特性,包括长度、直径和硬度,以及化学功能化程度,这些都决定了材料的生物反应性或致病性。
生物持久性是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10年前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显示出短的单壁CNT易于被原代人的中性粒细胞降解。另外,已经证明巨噬细胞能够消化多壁CNT,并且在小胶质细胞中对碳纳米管的处理也被报道。因此,尽管生物降解的速率可以根据特定的材料性质而变化,但是CNTs不一定是生物持久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
图|Nature Nanotech.
作者承认,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预防原则可能是一种合理的方法。然而,大量数据表明,碳纳米管不应被视为一种材料,而应被视为具有不同特性的一类材料,这些特性可能在体外和体内引起不同的生物学结果。
参考文献:
Fadeel, B., Kostarelos, K. Grouping allcarbon nanotubes into a single substance category is scientificallyunjustified. Nat. Nanotechnol.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654-0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