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Science/Nature大爆发,复旦6篇,浙大4篇,中科大3篇,2020年以来中国顶级科学家都研究什么?

纳米人
2020-03-10


破四唯,不唯SCI,并不是说不发论文,不发SCI,而是强调要发高水平论文。

就像我们常说不唯学历,并不是说不要你读大学,不要读博士一样。


作为论文大国,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质量也确实在不断提高。2020年前2个月左右,国内科学家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两大杂志的研究论文也已经超过20篇。其中,复旦4篇Science,2篇Nature;浙大3篇Science,1篇Nature;中科大2篇Science,1篇Nature;清华、上科大各2篇Nature,北大、上交大、同济各1篇Science,1篇Nature。

 

下面,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做简要介绍,看看国内最顶级的科学研究都在做什么:

声明:

1.仅限于通讯单位,包括研究论文和展望文章。

2.如有疏漏,请补充。



1.材料物理类

北大Nature:首次实现二维冰的边界和生长结构的高分辨成像

经过了近一百年的研究和探索,迄今人们已经发现了冰的18种晶相(三维冰相)。然而,冰在二维极限下是否能独立稳定存在?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争议。近日,北京大学江颖、徐莉梅、王恩哥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等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水压,成功在疏水的金衬底(Au(111))上生长出了一种单晶二维冰结构,这种二维冰可以完全铺满衬底。该工作改变了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冰相的传统认识,开启了探究二维冰家族系列的大门,为冰在低维和受限条件下的形态和生长提供给了全新的图像。同时,二维冰在很多应用领域也有潜在意义。(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中心官网)


1-.png


Runze Ma, etal. Atomic imaging of the edg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a two-dimensionalhexagonal ice. Nature,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53-4

 

北航Nature:规模化制备超稳定的TMC二维材料

二维材料的实际应用,和许多其他新兴材料一样,依然受到材料规模化的制约。将单层TMC集成到功能器件中长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在环境条件下,金属相单层TMC稳定性往往不超过一个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树斌研究团队联合美国莱斯大学PulickelM. Ajayan等人通过掺杂策略故意引入杂质,发展了一种生产空气中超级稳定的二维材料的新方法,所制得的单层TMC在环境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一年以上。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将非范德华固体材料转变为单层TMC,极具普适性,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工业生产,将二维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推向了市场商业化。


2-.png

Zhiguo Du et al. Conversion of non-vander Waals solids to 2D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s. Nature 2020, 577, 492–49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904-x2

 

港城大&纳米能源所Nature:用一滴水点亮了100个LED灯

香港城市大学的王钻开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曾晓成教授和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液滴发电机,使得传统方案中水滴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功率得到3个数量级的提高。液滴发电机由铝(Al)电极,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和氧化铟锡(ITO)电极三层结构组成,这种结构与场效应晶体管结构(FET三极管)很类似。

3-.png

Wanghuai Xu, et al. A droplet-based electricity generator with highinstantaneous power density.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85-6

 

南大Nature:发展了一种超平滑石墨烯薄膜的CVD制备方法

南京大学高力波教授课题组采用一种质子辅助的CVD方法,实现了无褶皱的超平滑石墨烯薄膜的制备。这种超平滑特性使得石墨烯通过湿法转移后,保持清洁的表面,保留其固有性能,并有望用于其他二维材料的制备中,为二维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4-.png

GuowenYuan Proton-assisted growth of ultra-flat graphene films. Nature 2020, 577, 204–20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70-3

 

高科中心&重庆大学Nature:超细晶金属的高压强化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陈斌研究员团队和重庆大学黄晓旭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多个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超细晶粒纯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尺寸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发展超强纳米金属提供了重要指导。


5-.png

Xiaoling Zhou et al.High-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36-z

 

中科大Nature:成功实现相距50公里光纤的存储器间的量子纠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在量子中继与量子网络方向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发展高亮度光与原子纠缠源、低噪高效单光子频率转换技术和远程单光子精密干涉技术,成功地将相距50公里光纤的两个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为构建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


6-.png

Yong Yu et al. Entanglementof two quantummemories via fibres over dozens of kilometres. Nature 2020, 578,240–24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76-7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压电效应的透明铁电单晶

由于铁电体存在大量的畴壁和晶界,传统的高性能压电材料,通常在可见光波段是不透明的。这一问题长期地阻碍了人们试图将可见光耦合到高性能压电器件中的设想。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李飞、徐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Long-Qing Chen等多团队合作,利用交变电场来极化PMN-PT铁电晶体,从而完全消除了对光有散射作用的铁电畴壁,从而获得了兼具高压电系数(>2100 pC/N)、高电光系数(220 pm/V)和理论极限透光率的铁电晶体材料。这项研究工作所获得的透明压电晶体将有效地推动声-光-电多功能耦合器件的设计与开发。(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官网)

7-.png

Chaorui Qiu, BoWang, Nan Zhang, Zhuo Xu*, Long-Qing Chen*, Fei Li *, et al. 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91-y

 

浙大Science:甲烷直接低温制甲醇转化率极限突破!

甲烷直接催化氧化制甲醇一直是催化科学和工业界的一个难点问题。浙江大学肖丰收教授、王亮教授等人提出了分子围栏的概念,通过在硅酸铝沸石晶体中固定AuPd合金纳米粒子,再用有机硅烷修饰沸石的外表面,设计制备了一种在温和温度(70°C)下通过原位生成过氧化氢来提高甲烷氧化中甲醇产率的多相催化剂。


17-.png

Zhu Jin, etal. Hydrophobic zeolite modification forinsitu peroxide formation in methaneoxidation to methanol. Science,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4/193?rss=1

 

浙大Science:  看见二氧化钛表面水分子

二氧化钛是一种常见的触媒催化剂,可用于光催化和水煤气催化反应。浙江大学张泽院士、王勇教授等人找到了一种特殊结构的二氧化钛,表面为001型结构则发生重构,每四个晶格出现一个凸起,只有凸起部分是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求是风采公众号)


18-.png

WentaoYuan,Beien Zhu,Xiao-YanLi et al. Visualizing H2O molecules reacting at TiO2active sites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ience.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6/428

 

物理所Science:在Fe基超导体中观测到磁通涡旋零能模的近量子化电导平台

马约拉纳零能模(MZMs)是空间定域、零能量、分数化的准粒子,服从非阿贝尔统计学,并有望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虽然已经存在这样那样的间接证据,但是始终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马约拉纳模型的存在。有鉴于此,中科院物理所高鸿钧、丁洪和张余洋等人通过隧穿耦合强度可变的扫描隧道谱(STS)研究了FeTe0.55Se0.45超导体中磁通涡旋束缚态的隧穿电导。

19-.png

Zhu, Shiyu, etal. "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iron-based superconductor." Science (201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4/189

 

斯坦福&上交大Science: 具有两个独立物理合成尺寸的单个光子腔

合成尺寸的概念引起了许多科学领域的关注,从超冷原子物理学到光子学,因为它为实现有效的规范势和拓扑物理学提供了多功能平台。先前的实验通过一种额外的物理合成尺寸来增加实际空间尺寸。斯坦福大学Shanhui Fan和上海交大的Luqi Yuan团队赋予单个环形谐振器两个独立的物理合成尺寸。研究表明,可以利用多个同时合成维数的概念在简单的系统中研究高维物理。


19-_meitu_1.jpg

A single withtwo independent physical synthetic dimensions,Science,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3/59

 

复旦&中科大Science: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锰铋碲中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复旦大学张远波、王靖和中科大陈仙辉等人首次通过实验在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锰铋碲(MnBi2Te4)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研究将为未来本征材料体系中拓扑物理的研究开辟新思路。

21-.png

Deng Y, et al. Quantum anomalousHall effect in intrinsic 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MnBi2Te4.Science. 2020:eaax815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x8156

 

哈工大Science:涡旋微激光器超快速超低能耗全光切换

超高速通信的发展要求在芯片上集成结构化光源,全光开关必须具有低能耗,高速度,强大的调制比,以及高度集成度的要求,如何在低能耗和高速度之间进行权衡长期以来是一个关键挑战。有鉴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宋清海团队联合美国Li Ge、Yuri Kivshar等人,打破低能耗和高速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对涡旋微激光器超快速超低能耗调控。


22-.png

Can Huang et al. Ultrafast control ofvortex microlasers. Science 2020,367, 1018-1021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4597

 

评述文:

复旦Science:NaCl表面吸附CO——正着可以,反着也行!

固体表面吸附CO分子是基础表面科学领域一个经典模型。复旦大学吴施伟课题组应邀在Science发表文章,对德国哥廷根大学Alec M. Wodtke团队最新成果进行述评。在之前的多数研究中,双原子分子CO沿表面的法向方向吸附,C原子在内,O原子在外——这种构型称为“C-down”吸附结构。研究人员在NaCl(100)表面发现了相反的构型——“O-down”吸附结构(即O在内,C在外)。“C-down”与“O-down”结构的共存揭示了凝聚态中异构双井量子系统的存在。这两种构型都与NaCl(100)表面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在Na+吸附位点,“C-down”构型是吸引作用,而“O-down”构型是排斥作用。总之,该项研究丰富了CO分子的吸附模型,也为凝聚态量子异构化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png

ShiweiWu. Flipping carbon monoxide on a salt surface. Science,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4/148

 

深大Science:室温下的磁弹性耦合

铁磁性,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被认为是铁电的古老孪生体,直到1920年才被发现。深圳大学韩素婷等人应邀在Science发表观点,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Jérôme Long等人发表的论文进行评述。具有永久磁矩的铁磁体和具有自发极化的铁电体都具有畴结构和居里温度TC,高于此温度,材料失去铁有序。磁电耦合描述了同一材料中磁化对电场的多铁性响应和极化对磁场的多铁性响应。Jérôme Long等人报道了室温下顺磁分子铁电体中的磁电耦合,在这种情况下,对磁场的响应和铁电体的修饰在化学复合物中具有相同的化学起源。


32-.png


Zhou Y,Han S-T. Room-temperature magnetoelastic coupling. Science.2020;367(6478):627-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6642

 

先进院Science:静电也会影响发光

荧光蛋白的发色团是通过自催化翻译后修饰形成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江云等人应邀在Science上发表观点,对斯坦福大学Steven G. Boxer等人最新的研究进行评述。在从水母分离的原始GFP中,Ser65、Tyr66和Gly67残基形成HBI发色团,该发色团包含酚酸酯环(p-环)、咪唑啉环(I-环)和单甲胺桥。蛋白质笼排除了能使荧光猝灭的水,但也通过限制HBI生色团的键扭转光异构化来提高荧光量子产率(FQY)。然而,蛋白质也可以通过静电效应改善FQY。Steven G. Boxer等人研究了在光可切换FP Dronpa2的FQY上引入提供或撤回发色团电子的基团的影响。


33-.png

Hu C, Liu X, Wang J. Electrostatics affect the glow.Science. 2020;367(6473):2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0571



2. 计算机科学

清华Nature:研制首款多阵列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钱鹤、吴华强教授团队报道了基于忆阻器阵列芯片卷积网络的完整硬件实现。该成果所研发的基于多个忆阻器阵列的存算一体系统,在处理卷积神经网络(CNN)时的能效比图形处理器芯片(GPU)高两个数量级,大幅提升了计算设备的算力,成功实现了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件成本完成复杂的计算。(源自清华大学官网)


15-.png


Yao,P., et al. Fully hardware-implemented memristo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Nature 577, 641–64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1942-4

 

3. 社会学

中农大Nature:揭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应对全球挑战,有193个国家承诺实现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量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对于跟踪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并指导政策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但是,缺乏评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空进展的系统方法。中国农业大学李云开及密歇根州立大学LiuJianguo等人研究开发和测试系统的方法,以量化中国在国家和国家以下各级实现17个SDG的进展。

16-.png

Xu,Z., et al. 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 space andtime. Nature 577, 74–7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846-3

Nature打破常规认知,铁磁体亦可是奇异金属!

处于量子临界点(QCP)时,许多金属表现出异常的电学和热力学性质,然而,这类奇异金属的起源尚未弄清。奇异金属和非传统超导性以及反铁磁QCP之间频繁的联系让人相信奇异金属是高度纠缠的量子态。相比之下,传统观点认为铁磁体不太可能产生奇异金属行为,因为其量子纠缠较弱,且QCP被多个竞争相或一阶相变打断。

 

最近,浙江大学HuiqiuYuan、Michael Smidman罗格斯大学Piers Coleman等人的实验发现,纯净的铁磁Kondo晶格CeRh6Ge4在压力诱导的QCP下成为奇异金属。

 

本文要点:

1通过测量压力下的比热、电阻率,作者发现在温度降到0K的过程中铁磁转变一直被抑制住,这表明CeRh6Ge4在QCP附近表现出奇异金属行为。

2作者认为,在上述过程中,强磁各向异性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即以三重态共振价键的形式将纠缠注入有序铁磁体中。

3在QCP处,从三重态共振价键到Kondo纠缠单对的转变导致费米面突然增大,进一步驱动奇异金属行为。

 

总之,该研究为研究铁磁量子临界状态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并发现了奇异金属现象存在的新环境。最重要的是,铁磁QCP处的奇异金属行为表明量子纠缠才是奇异金属变化行为的公有驱动因素,而非反铁磁态的破坏。


0.jpg


Bin Shen et al.Strange-metal behaviour in a pure ferromagnetic Kondo lattic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52-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52-z


Nature:莫尔超晶格中可调谐的关联陈绝缘体和铁磁性

强磁场中的二维电子系统可实现量子霍尔效应——物质的一类拓扑态,该拓扑态具有有限陈数C(Chern number)和手性边缘态。Haldane随后推论,具有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陈绝缘体可能会出现在具有复杂跳跃参数的晶格模型中,即使是在零磁场的情况下。ABC-三层石墨烯/六方氮化硼(ABC-TLG/hBN)莫尔超晶格是探索陈绝缘体的理想平台,因为其具有近乎平坦的莫尔微带,且相应的陈数随能谷变化、可电调谐。

 

有鉴于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枫团队复旦大学张远波团队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David Goldhaber-Gordon团队联合报道了ABC-TLG/hBN莫尔超晶格中关联陈绝缘体的实验观测。

 

本文要点:

1磁输运测试发现,改变外加垂直电场的方向能使ABC-TLG/hBN的莫尔微带在零和非零有限陈数之间切换。

2对于调谐为具有有限陈数的拓扑空穴微带,作者着重研究了其四分之一填充,即每个莫尔晶胞中一个空穴的情况。

3磁场大于0.4T时,霍尔电阻具有h/2e2的量子化间隔,表明C=2。

4关联拓扑绝缘体具有铁磁性,在零磁场下表现出极大的磁滞和反常霍尔信号。

 

总之,零磁场下C=2陈绝缘体的发现为探索新的关联拓扑态提供了机会。

0-1.jpg

图1. ABC-TLG/hBN莫尔超晶格以及其可调谐的Chern带。


GuoruiChen et al. Tunable correlated Chern insulator and ferromagnetism in a moiré superlattic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049-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49-7



2. 生物医学类


Science:首次解析出新冠病毒细胞受体ACE2全长结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和引起严重流行COVID-19的新冠状病毒(SARS-CoV-2)的细胞受体。但是具体的分子细节不是很清楚。有鉴于此,西湖大学的周强等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 这一研究发现为进一步解析全长ACE2和新冠病毒的S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本文要点:

1通过共表达的方法获得了ACE2与B0AT1优质稳定的复合物,并利用冷冻电镜平台成功解析了其三维结构,分辨率达到2.9埃,对于病毒识别至关重要的胞外结构域分辨率为2.7埃。

2通过分析ACE2的全长蛋白结构,发现ACE2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同时具有开放和关闭两种构象变化,但两种构象均含有与冠状病毒的相互识别界面。

 

0-2.jpg

Renhong Yan,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2762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3/03/science.abb2762


武汉病毒所Nature:确认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路径

在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爆发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鉴定和特征。并证实这种新的CoV使用与非典病毒相同的细胞进入受体ACE2。


8-.png


Peng Zhou, et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origin.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12-7

 

复旦Nature:一种与人类呼吸道疾病相关的新冠状病毒

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等研究人员研究了一名在市场工作的患者,对病毒全基因组(29903个核苷酸)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病毒与以前从中国蝙蝠中分离到的一组类SARS冠状病毒(β冠状病毒亚属,Sarbecvirus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为89.1%)。这次暴发突显了持续不断的从动物释放的病毒在人类中造成严重疾病的能力。


9-.png


Fan Wu, et al.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 Nature,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08-3

 

清华Nature:冷冻电镜解析盐泽红藻藻胆体三维结构

光合生物已开发出各种光收集系统以适应其环境。藻胆体是在蓝藻和红藻中发现的大型光捕获蛋白复合物,尽管这些复合物中发色团的能量如何受其环境调节尚不清楚。于此,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报道了盐泽红藻藻胆体的2.8埃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为揭示藻胆体中的能量传递机制提供了结构生物学基础。


10-.png


Ma,J., et al. Structuralbasis of energy transfer in Porphyridiumpurpureum phycobilisome.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20-7

 

上科大&上交大Nature:揭示首个孤儿受体三维结构

GPR52是一种在大脑中高表达的A类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是亨廷顿氏病和多种精神疾病的有希望的治疗靶标。于此,海科技大学徐菲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雷鸣、武健等人成功解析了首个人源孤儿受体(GPR52)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孤儿受体在无配体、有配体以及与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蛋白复合物结合的各功能状态的结构特征,首次解密了有趣的GPCR自激活现象及其结构基础。(源自上科大官网)


11-.png


Lin,X.,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self-activation of orphanGPR52.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19-0

 

生物物理所&北师大Nature:解码人类海马体发育

海马体是人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导航以及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信息整合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吴倩等研究人员,使用单细胞RNA测序,并通过转座酶可及性染色质测序(ATAC–seq)分析来揭示发育中的人类海马体的细胞类型、细胞谱系、分子特征和转录调控。这些数据为了解人类海马体的发育提供了蓝图,也为研究相关疾病提供了工具。


12-.png


Suijuan Zhong,et al. Deco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hippocampus.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917-5

 

同济&上科大Nature:宿主介导的分枝杆菌蛋白泛素化抑制免疫

许多其他细菌病原体利用宿主泛素化系统促进发病机理,但是该系统是否调节结核分枝杆菌蛋白的泛素化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戈宝学和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等研究人员,报道了宿主E3泛素连接酶ANAPC2(后期促进复合物/环体的核心亚基)与分枝杆菌蛋白Rv0222相互作用,并促进11位赖氨酸连接的泛素链对Rv0222的76位赖氨酸的连接,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该发现确定了结核分枝杆菌用来抑制宿主免疫力的一种以前未被认识的机制,并提供了与开发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有效免疫调节剂相关的见解。


13-.png


Lin Wang,Juehui Wu, Jun Li, et al. Host-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a mycobacterialprotein suppresses immunity. Nature,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915-7

 

神经科学所&上海巴斯德所Nature: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阻碍健康衰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寿命和健康寿命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两者却可以清楚地分开。尽管全球人类预期寿命有所增加,但寿命的延长却很少伴随着健康期的延长。因此,了解老年人健康行为的起源仍然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于此,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蔡时青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等人合作以线虫、小鼠、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BAZ-2/BAZ2B与SET-6/EHMT1妨碍健康衰老。


14-.png


Yuan,J., Chang, S., Yin, S. et al. Two conserved epigenetic regulators preventhealthy ageing. Nature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37-y


北大Science:解析免疫球蛋白M(IgM)结构

IgM在体液和粘膜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它的组装和运输取决于J链和pIgR,但这些过程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有鉴于此,北京大学肖俊宇等研究人员,解析免疫球蛋白M(IgM)结构。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IgM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了解IgM与其他受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由于IgM与其靶点有较强的结合力,并且具有更强的诱导补体依赖性细胞毒的活性,因此,IgM有潜力被用于治疗。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这些分子的结构工程铺平了道路。


23-.png


Yaxin Li et al.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immunoglobulin M, Science, 2019.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5425

 

复旦Science:核小体结合的人BAF复合物结构

哺乳动物SWI/SNF家族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BAF和PBAF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和转录,其突变与癌症有关。近日,复旦大学徐彦辉等研究人员,报道了结合核小体的人BAF复合物的3.7Å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从而揭示核小体被碱基和ATPase模块夹在中间,后者被肌动蛋白相关蛋白(ARP)模块桥接。这项研究为人类BAF复合物的亚基组织和核小体识别提供了结构上的了解。

  

24-.png     

Shuang He,Zihan Wu, Yuan Tian, et al. 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Science,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1/29/science.aaz9761

 

基因组所&同济Science:RNA N6甲基腺苷修饰修饰染色质状态和转录

N6-甲基腺苷(m6A)是几乎所有真核生物中最丰富的信使RNA修饰。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韩大力研究员联合同济大学高亚威教授合作表明m6A还可被共转录添加到哺乳动物细胞中各种染色体相关的调控RNA(carRNA)上,这是首次揭示了RNA的m6A修饰调控染色质状态和转录活性的重要机制,刷新了对m6A功能的认识。


25-.png


Liu J, et al. N6-methyladenosine of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transcription. Science. 2020;367(6477):580-6.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7/580

 

浙大Science:小胶质细胞通过补体依赖性突触消除介导遗忘

人们认为,印记细胞之间的突触是记忆存储的底物,这些突触的减弱或丧失导致相关记忆的遗忘。浙江大学医学院谷岩和王朗等人发现健康成年小鼠海马中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突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依赖补体的突触消除是潜在的遗忘远程记忆的机制。


26-.png


Wang C, Yue H, Hu Z,Shen Y, Ma J, Li J, et al. Microglia mediate forgetting via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 Science. 2020;367(6478):688-94.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88?rss=1

 

遗传发育所Science通过氮响应性染色质调节提高水稻的可持续绿色革命产量

由于破坏环境的无机肥料的使用是当前全球谷物产量的基础,因此未来的农业可持续性要求提高氮的利用率。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傅向东和牛津大学Nicholas P. Harberd等人发现氮状态通过组蛋白的修饰影响染色质功能,在该过程中,转录因子NGR5将PRC2募集到目标基因。因此,NGR5可以提高氮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未来的农业可持续性和粮食安全。


27-.png


Wu K, et al. Enhanced sustainable green revolution yield via nitrogen-responsivechromatin modulation in rice. Science. 2020;367(6478):eaaz2046.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2046

 

哈佛&复旦Science:仿生纳米脂质体疫苗走向更广谱

哈佛大学Mei X. Wu和复旦大学陆路等人合成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仿生脂质体,并包裹2',3'-环磷酸鸟苷-腺苷(cGAMP,一种天然有效的STING激动剂)进行仿生伪装,作为灭活流感病毒疫苗的佐剂(PS-GAMP),以期扩大非复制型流感疫苗的广谱性。


28-.png


Wang J, et al. Pulmonary surfactant–biomimeticnanoparticles potentiate heterosubtypic influenza immunity. Science.2020;367(6480):eaau081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0/eaau0810

 

4.考古类

南大Science:寒武纪至三叠纪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的高分辨率记录

理解生命史的一项重大挑战是解决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近日,南京大学沈树忠等研究人员,使用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来合成从3000多个地层中收集的11000种海洋化石物种数据,研究人员生成了时间分辨率为26±14.9千年的新寒武纪至三叠纪生物多样性曲线。结果表明,化石数据可以提供测试(古)生物学假设所必需的时间和分类学解决方案,其详细程度接近长期生态分析的要求。


29-.png


Junxuan Fan, etal. 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biodiversity. Science , 202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5/272

 

古脊椎所Science:早白垩基干兽类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的研究团队合作,发表了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据表明,听力和咀嚼器官已经以模块化的方式发展。在非哺乳动物齿形犬齿中以整合复合体开始,这两个模块受相似的发育和遗传机制调控,最终在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分开,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听力和咀嚼效率。


30-.png


Fangyuan Mao, et al. Integratedhearing and chewing modulesdecoupled in a Cretaceous stem therian mammal.Science, 201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5/305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