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陈学思院士部分高被引文章介绍

NanoLabs
2020-03-16


图片1.png

陈学思,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学思研究员从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手性聚合化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思想,提出了“分子内多核协同”催化与“生物可降解导电高分子”等概念。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基因载体、药物缓释、电活性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智能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

2. 药物缓释

3. 骨组织工程 

4. 聚乳酸材料产业化

 

现对陈学思研究员课题组历年来最高被引的部分文章进行介绍,供大家学习交流。(本文数据以Web of Science为参考,如有疏漏或错误,欢迎指正)

 

1. Prog. Polym. Sci.:可生物降解的合成聚合物:制备功能化和生物医学应用 被引684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而已被广泛使用并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医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需求量很大。根据来源,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可分为天然或合成聚合物。合成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因其可定制的设计或修改,已经发现了更多用途和多样化的生物医学应用。

 

陈学思研究员等人全面介绍了具有反应性基团和生物活性基团的各种类型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并对其结构、制备方法和性能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功能化和响应策略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并讨论了该材料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图片2.png


Tian H, Tang Z, Zhuang X, Chen X, Jing X. Biodegradable synthetic polymers: Preparation, functionaliz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12;37(2):237-80.

https://doi.org/10.1016/j.progpolymsci.2011.06.004

 

2. Biomaterials:PLLA与表面接枝HAP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 被引338次

为了改善羟基磷灰石(HAP)颗粒与聚乳酸(PLLA)之间的结合,从而提高PLLA/HAP复合材料作为潜在骨替代材料的力学性能,陈学思研究员团队HAP纳米粒子与PLLA表面接枝并进一步与PLLA共混。随后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偏光显微镜(POM)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接枝在HAP表面的PLLA分子作为交联分子,对提高粒子与聚合物基体的结合强度起着重要作用。在低含量(4 wt%)的表面接枝羟基磷灰石(g-HAP)时,PLLA/g-HAP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比原始PLLA更高的弯曲强度和冲击能,在较高的g-HAP含量(20 wt%)下,模量显著提高。这意味着g-HAP纳米粒子既能增强PLLA,又能增韧PLLA。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存在于PLLA复合物中的G-HAP能促进PLLA/G-HAP复合膜上软骨细胞的粘附和增殖。

 

图片3.png


Hong Z, Zhang P, He C, Qiu X, Liu A, Chen L, et al. Nano-composite of poly(l-lactide) and surface grafted hydroxyapati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 Biomaterials. 2005;26(32):6296-304.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05.04.018

 

3.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刺激敏感合成多肽材料用于药物和基因传递 | 被引221次

刺激敏感合成多肽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可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合成聚合物,其结构类似天然蛋白质。这些聚合物表现出可逆的二级构象转变和/或亲水-疏水转变,以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如pH值和温度。刺激触发的构象和或相变导致了独特的自组装行为,使这些材料在控制药物和基因传递应用上得到较多的关注。因此,近年来对刺激敏感的合成多肽类材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各种基于多肽的材料,包括胶束、囊泡、纳米凝胶和水凝胶,已经被开发出来并用于药物和基因传递应用。此外,在一些多肽中存在反应性侧基有助于将各种功能部分并入多肽。陈学思研究员在综述中重点关注了基于刺激敏感多肽的材料的最新进展,这些材料已针对药物和基因递送应用进行了设计和评估。此外,还讨论了刺激敏感性功能化多肽制备的最新进展。

 

图片4.png


He C, Zhuang X, Tang Z, Tian H, Chen X. Stimuli-Sensitive Synthetic Polypeptide-Based Materials for Drug and Gene Delivery.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2;1(1):48-78.

https://doi.org/10.1002/adhm.201100008

 

4. Biomaterials: PEG-多肽纳米载体共递送DOXPTX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 被引173次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同功能药物联合治疗提高抗癌治疗效率仍然是一个挑战。陈学思研究员团队合成并开发了以脱氧胆酸盐修饰的两亲性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谷氨酸-b-聚赖氨酸三嵌段共聚物(mPEsG-b-PLG-b-PLL / DOCA)用于共同递送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紫杉醇(PTX))的纳米载体。两性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发地自组装成胶束型纳米粒子,空白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共聚物的三个不同结构域执行不同的功能:PEG用于延长的循环,中间可生物降解且亲水的PLG外壳设计用于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负载DOX,疏水性脱氧胆酸盐修饰的PLL用作装载PTX。针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系的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表明,DOX + PTX共递送纳米颗粒(Co-NPs)在诱导癌细胞凋亡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体外DOX荧光成像显示Co-NPs在体内A549异种移植肿瘤的植入位点具有高效的靶向和积累。与游离药物组合或单一药物负载的纳米颗粒相比,Co-NPs在减小肿瘤大小方面显示出显着更高的抗肿瘤效率,而在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表明该系统与不同功能的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片5.png

 

Lv S, Tang Z, Li M, Lin J, Song W, Liu H, et al.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 by PEG-polypeptide nanovehicle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iomaterials. 2014;35(23):6118-29.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14.04.034

 

此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近日奇物论编辑部整理的关于陈学思院士课题组在2019年的研究进展:陈学思院士课题组2019年研究成果集锦


简介:

图片6.png

 

陈学思,1959年12月出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1999年6月回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任学术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Advanced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编委或顾问编委。授权专利260余项,同浙江海正集团合作实现了1.5万吨聚乳酸产业化;获得了聚乳酸可吸收接骨螺钉和接骨板两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III类)。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