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仁超AEM:新型“零应变”储锂负极材料

“零应变”化合物是用于长期循环的理想储能材料,因为它们的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并大大减少了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变化的恶劣影响。但是,目前的“零应变”化合物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其能量密度很低。为了解决这一挑战,复旦大学车仁超和青岛大学林春富等人探索了γ相Li3.08Cr0.02Si0.09V0.9O4(γ-LCSVO)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化合物,他们发现了其在Li+插入-脱出过程中是“零应变”的,因此,其可用于稳定,高能量,快速充电和安全的Li+存储。
本文要点:
1) Li+依次插入γ-LCSVO的4c(1)和8d位点,但其最大晶胞体积变化仅为≈0.18%,Li+插入的平均应变仅为0.07%,是目前“零应变”化合物中最小的。
2) γ-LCSVO纳米线(γ-LCSVO-NW)和微米级颗粒(γ-LCSVO-MP)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10C下经过2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1%和95.5%。
3) γ-LCSVO-NW和γ-LCSVO-MP在0.1C时分别提供445.7和305.8 mAh g-1的高可逆容量,在10C时仍然具有251.2和78.4 mAh g-1。此外,γ-LCSVO具有约1.0 V的合适安全工作电位,远低于典型的“零应变” Li4Ti5O12(约1.6 V)的工作电位。
Guisheng Liang, et al. Conductive Li3.08Cr0.02Si0.09V0.9O4 Anode Material: Novel “Zero‐Strain” Characteristic and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Li+ Storage, Adv. Energy Mater. 2020
DOI: 10.1002/aenm.201904267
https://doi.org/10.1002/aenm.201904267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