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电催化偶联反应制备肼

肼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燃料,并在液体燃料电池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理论上通过氨的氧化偶联反应能合成肼,但是问题在于该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限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Shannon S. Stahl等报道了三种不同的电化学反应过程,通过二苯甲酮亚胺的偶联反应进行合成反应,通过生成二苯甲嗪进而通过水解反应得到肼和二苯甲酮,并且能够通过回收循环反应。电催化N-N偶联反应包括三种不同的方法:phosphate base促进的氢耦合电子转移反应;包含N-I中间体的碘介导反应;Cu催化N-N偶联反应。通过分析这些反应中的热力学过程,作者发现在Cu催化或碘介导的反应中仅仅通过较低的过电势(η)(分别为:390 mV和470 mV)就得以进行,与之相比氢耦合过程的过电势更高(~1.6 V)。作者通过这种过程对NH3合成N2的反应进行测试。
碘介导反应优化。在二苯甲基亚胺作为反应物,加入10 mol % KI,0.1 M KPF6,正负极分别选择石墨和Pt,在0.1 M CH3CN/MeOH溶剂中于室温中在5 mA电流中反应,以86 %反应产率生成亚胺偶联产物。当反应中通过nBu4NI作为催化剂,产率明显降低。降低KI的量,反应的产率同样降低(5 mol %、7.5 mol % KI时的反应产物收率为61 %、80 %)。反应中加入的MeOH量为8倍量。反应可能机理:I-在正极氧化生成I2,随后将反应物上的N-H键转变为N-I键,生成的N-I中间体和一分子原料进行偶联反应,生成产物分子。
Cu催化偶联反应优化。通过二苯甲基亚胺作为反应物,20 mol % [Cu(CH3CN)4]PF6作为催化剂,加入3倍量吡啶、4倍量的KHCO3碱、0.2 M KPF6,在45 ℃的0.1 M CH3CN中进行反应,正负极分别使用石墨和铂,在分开的电解池中进行反应,以86 %的产率得到N-N偶联产物。
参考文献
Fei Wang, James B. Gerken, Desiree M. Bates, Yeon Jung Kim, and Shannon S. Stahl*
Electrochemical Strategy for Hydrazine Synthesis: Development and Overpotential Analysis of Methods for Oxidative N–N Coupling of an Ammonia Surrogate, J. Am. Chem. Soc. 2020
DOI:10.1021/jacs.0c0462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4626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