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ORR霸主之争,从贵金属转移到载体?
微著
2020-08-31

通讯作者:Gustav W. Sievers,MatthiasArenz1.控制合成一种纳米多孔Pt-CoO复合结构催化剂,其中Co主要分布在内部,Pt主要分布在外表面。2.在高电流密度(动力学控制)窗口展现较高催化性能,催化性能指标达到了实际应用要求。3. 催化剂有合适的核壳结构、有助于反应传质过程的多孔结构,稳定性较高,所需Pt的量更少。目前少数几例Pt基ORR催化剂达到美国能源部设定的Pt基催化剂质量活性(mass activity)目标。大多数的高活性ORR催化剂中广泛存在着提高Pt组分的活性,但是这种活性增加是以降低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为代价。在动力学反应控制的电化学窗口范围内,这种较低的ECSA能够通过较高的比活性(specific activity)平衡。然而,在更高的过电势区域内更接近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条件中,这种ECSA通常导致反应速率的降低通常取决于传质过程,而非动力学过程。因此开发同时具有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和比活性的电催化剂是迈向实用化和商业化的必经之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碳作为支撑Pt的催化剂衬底,用于燃料电池领域中面临着腐蚀的问题,因此对基底材料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有鉴于此,丹麦哥本哈根大学Gustav W. Sievers、Matthias Arenz等报道了一种Pt-CoO材料,该材料兼具比活性和高ECSA。其中较高的ECSA是通过Pt和CoO形成的纳米结构产生的。该材料能够用于温度较高的燃料电池中,以及高电流密度和低湿度环境中。对比碳基Pt催化剂,Co基Pt催化剂性能实现了两个数量级提升(15倍)。清洗:将玻碳电极进行丙酮/异丙醇/乙醇/水清洗,随后转移到真空条件中,分别用20 Pa O2气氛中进行300 W plasma处理3 min。随后将气氛抽空至5×10-3 Pa,进行5 Pa Ar plasma处理。生长:通过磁控溅射法在玻碳表面负载15 nm厚Ti间隔层,再同时进行Co、Pt双金属磁控溅射。为了得到多孔结构,分别进行Co、Pt的连续更换多次循环磁控溅射,同时控制Co溅射时间控制Pt-Co中的Co含量。去合金化:随后将得到的Pt-Co金属膜通过电化学刻蚀方法处理,控制电压处于0.05~1 V,并以50 mV s-1的扫速在0.1 M HCLO4中处理至循环伏安曲线达到稳定状态。元素组成、含量表征。材料通过电化学刻蚀后,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发现Co的含量为28.4 at %,但是XPS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界面上的Co含量非常低,HADDF-STEM结果验证了该结论。电化学过程中原位测试发现,CoO存在于催化反应过程中,SAXS小角X射线散射结果显示材料中有3~5 nm孔结构。化学环境表征。XAS表征结果显示,Pt-CoO材料中Pt发生部分氧化,Co以CoO状态存在。Pt-Pt间距缩减,Pt箔的间距为2.756~2.763 Å,Pt-CoO中Pt-Pt间距为2.709~2.739 Å。说明具有fcc结构的高应力Pt纳米结构,同时发现Pt-Co之间未产生合金化。此外,作者发现少量CoO可能分布在Pt的表面。材料中的CoO组分会抑制Pt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溶解。DFT计算结果显示,材料中的应力(-1.28 %)导致对OH吸附能降低了0.038 eV,对应过电势降低了38 mV。在0.9 VRHE的电压中测试,ORR活性达到3.8~5.5 mA cm-2Pt,这个结果是标准Pt/C催化剂性能的8倍,是块体多晶Pt性能的2~3倍。作者认为这种较高的比催化活性是由于界面上O,OH,OOH等吸附中间体物种的结合能得到优化实现的。通过较高的比活性、较高的ECSA,该催化剂的质量活性(mass activity)得以大幅度提升。其在0.9 VRHE中达到8 A mg-1Pt的数值是碳基上负载Pt合金材料的15倍。在80 ℃中进行催化剂稳定性测试,在加速应力测试(AST)后的结果显示,催化剂在3600次0.6~1 V循环后ECSA损失达到~45 %,但是Pt-CoO样品中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前600次AST1循环中,随后的AST循环中损失速率降低。在1~1.5 V AST2循环测试中,Pt-CoO的稳定性得以体现,商业化Pt/C催化剂在800次循环过程中ECSA损失达到53 %,Pt-CoO催化剂的损失仅仅为15 %,经过AST2测试后PT-CoO样品的比活性为3.6 mA cm-2。Gustav W. Sievers*, Matthias Arenz* et. al. Self-supported Pt–CoOnetworks combining high specific activity with high surface area for oxygenreduction, Nature Materials 2020DOI: 10.1038/s41563-020-0775-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