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Nature Methods,南京大学Nat. Energy,合金材料Nat. Mater.丨顶刊日报20201007

1. Nature Energy: 24.2%认证效率,大面积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
单片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种途径,可以提高功率转换效率,使其超过单结电池的极限。联合效率,均匀性和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优先事项,但是由于窄带隙混合的铅-锡钙钛矿子电池中的高陷阱密度和易于氧化,这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南京大学的谭海仁等人使用甲脒亚磺酸盐(FSA) 作为表面锚定剂,即一种强还原性两性离子分子在窄带隙子电池的效率,均匀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增强。
本文要点:
1)FSA两性离子型抗氧化剂可抑制Sn2+氧化并钝化钙钛矿混合铅薄膜中晶粒表面的缺陷,使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21.7%(经认证为20.7%)。
2)进一步在1 cm2面积的全钙钛矿串联电池中获得了24.2%的认证效率,而对于0.049 cm2和12 cm2的设备,在实验室测试的器件效率分别为25.6%和21.4%。在54-60°条件下,封装后的串联设备连续工作500个小时后,仍能保持其88%的初始性能。
Xiao, K., Lin, R., Han, Q. et al.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24.2% certified efficiency and area over 1 cm2 using surface-anchoring zwitterionic antioxidant. Nat Energy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0-00705-5
2. Nature Materials:Ti-Al合金中缺陷的电塑性重构
几十年来,脉冲直流电在提高金属的成形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在研究这种电脉冲加热效应的详细机制时,很难与简单的焦耳加热区分开。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ndrew M. Minor报道了Ti-7Al合金的电塑性行为,这种合金在缺陷构型方面特别适合于区分简单焦耳加热和电脉冲加热。
本文要点:
1)研究发现,脉冲电流可以显著改变缺陷的构型,从局域平面滑移到均匀的波状滑移。显微结构的这种急剧转变在提高材料的延展性方面产生了有益的效果。
2)研究人员对各种可能的机制进行了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宏观电塑性行为源于缺陷级微结构重构,这不能用简单的焦耳加热来合理解释。此外,电塑性的临界阈值可能远低于标志着流变应力下降的临界电流。
3)由于这种机制通过在变形过程中改变位错模式来提高强度和塑性,因此它只适用于塑性变形模式有限的材料,主要是通过平面或其他明显不均匀滑移变形的材料。研究人员其候选材料包括具有明显短程有序的其他合金;具有自然平面滑移的面心立方合金,包括奥氏体钢和高熵合金;以及具有共格沉淀(coherent precipitates)的时效硬化合金,包括铝合金和铁基和镍基高温合金。
研究发现不仅为电塑性的物理起源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有助于改进相关合金的电脉冲处理,使其成为工业应用中更实惠的加工路线。
Zhao, S., Zhang, R., Chong, Y. et al. Defect reconfiguration in a Ti–Al alloy via electroplasticity. Nat. Mater. (2020)
DOI:10.1038/s41563-020-00817-z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0817-z
3. Nature Materials:前驱体纳米片缩合用于制备气体筛分沸石膜
目前通过沸石纳米片的简单组装来制造高性能的膜仍然充满挑战性。通过微孔纳米片的组装制备高性能膜,必须满足以下标准:1)合成高深宽比的纳米片, 2)在剥离过程中保持微孔结构和片状形貌,3)在多孔载体上制备致密的纳米片薄膜,同时消除大的针孔缺陷和亚纳米级的片间间隙。由于堆积纳米薄膜固有的片间间隙,并且往往主导整个分子传输,从而决定分子的选择性,因此,满足上述第三点标准极具挑战性。研究发现,沸石前驱体纳米片中反应性末端硅醇基团的存在,可有效减小片间间隙,这使得人们能够阻止沿通道间距的非选择性分子传输。
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Kumar Varoon Agrawal报道了将方钠石前驱体RUB-15剥离成0.8 nm厚的,可承载具有SiO4四面体的氢筛分六元环(6-MRs)的结晶纳米薄片。然后通过真空过滤在多孔载体(阳极氧化铝)上组装成薄膜。
本文要点:
1)由剥离的纳米薄片悬浮液过滤而成的薄膜具有两条传输路径:6-MR孔和片间间隙。后者在气体传输中占主导地位,截留分子值为3.6 Å,H2/N2选择性在20以上。研究人员通过缩合RUB-15的末端硅醇基团,成功地消除了间隙,同时薄膜产生了高达100的H2/CO2选择性。实验测定的H2的表观活化能与从头计算的表观活化能基本符合,证实了这种高选择性完全来自于6-MR的输运。
高温(250~300 °C)H2筛分沸石膜的可扩展合成有望提高预燃烧碳捕集的能源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Dakhchoune, M., Villalobos, L.F., Semino, R. et al. Gas-sieving zeolitic membranes fabricated by condensation of precursor nanosheets. Nat. Mater. (2020)
DOI:10.1038/s41563-020-00822-2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0822-2
4. Nature Methods:更灵敏的乙酰胆碱探针
直接测量乙酰胆碱(ACh)释放的能力是了解其生理功能的重要步骤。有鉴于此,北京大学的李毓龙、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井淼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优化的乙酰胆碱传感器,可监测体内胆碱能活动。
本文要点:
1)研究人员优化了GRABACh(基于GPCR激活)传感器,以大幅提高ACh检测的灵敏度,并减少了下游与细胞内途径的偶联。
2)ACh传感器的改进版本保留了其前身ACh的亚秒级响应动力学、生理相关的亲和力和精确的分子特异性。
3)使用此传感器,研究人员揭示出响应外部刺激(包括气味和身体休克)的转基因果蝇嗅觉中心隔室ACh信号。
通过使用光纤光度记录和双光子成像,这一ACh传感器还能够对执行多种行为小鼠的多个大脑区域的单次ACh动态进行灵敏检测。
Miao Jing, et al. An optimized acetylcholine sensor for monitoring in vivo cholinergic activity. Nature Methods, 2020.
DOI:10.1038/s41592-020-0953-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953-2
5. Nature BME:开源仿生腿:首创平台旨在迅速推进假肢发展
在下肢截肢患者中,机器人假肢可以提高行走速度,并减少能量消耗,减少跌倒的发生率和继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稳健移动的安全可靠的假肢控制策略仍然遥不可及,部分原因是控制策略已在受限的实验室环境中用不同的机器人硬件进行了测试。于此,美国密歇根大学Elliott J. Rouse等人报告了集成的机器人膝踝假体的设计和临床实施情况,该假体有助于对其生物力学和控制策略进行实际测试。
本文要点:
1)仿生腿是开源的,它包括用于低级控制和与控制系统通信的软件,并且其硬件设计是可定制的,从而可以降低其质量和成本,提高其易用性,并独立操作膝关节和踝关节。
2)研究人员表征了仿生腿在台式测试中的机电性能和热性能,以及三个人在平地、坡道和楼梯上行走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提供的开源集成硬件解决方案和基准数据应有助于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膝踝假体的研究和临床测试。
Azocar, A.F., et al. Design and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an open-source bionic leg. Nat Biomed Eng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0-00619-3
6. Nature BME: 逻辑“与”门造影剂,用于增强型荧光引导手术
肿瘤的手术切除需要精确定位并确定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边界。但是,由于不规则的边界,很难做到这一点。尽管分子靶向的光学造影剂可用于在手术过程中实时定义肿瘤边缘,但是造影剂的选择性通常受到在健康组织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靶标的限制。于此,斯坦福大学Matthew Bogyo等人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试剂,该试剂只有在存在两种肿瘤特异性蛋白裂解酶的情况下才会开启,从而增强肿瘤的荧光对比度。
本文要点:
1)整体架构,所谓的“与”门造影剂是由一个肽支架和一个荧光染料连接在中心部分和两个猝灭分子连接在两个手臂。每一个臂包含一个不同肿瘤特异性酶的切割位点。只有当两种猝灭剂都被去除时,荧光才被激活,这就要求两种酶同时存在,并降低了在健康组织中观察到信号的可能性。研究人员通过在支架中掺入不同的酶切位点,改变了造影剂的选择性。
2)引导机器人手术,他们将成像造影剂用于荧光引导的机器人手术,以去除小鼠的乳腺肿瘤和转移性肺肿瘤。切除后,造影剂显示出残留的癌细胞,这是常规白光成像无法看到的。依靠多变量激活来选择性靶向复杂酶活性模式的成像探针在疾病检测、治疗和监测中应该是有用的。
Widen, J.C., et al. AND-gate contrast agents for enhanced fluorescence-guided surgery. Nat Biomed Eng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0-00616-6
7. Nat. Rev. Chem.:利用微生物细胞和噬菌体生物合成无机纳米材料
无机纳米材料广泛用于化学,电子,光子,能源和医疗行业。制备纳米材料(NM)的物理和/或化学方法通常需要涉及苛刻和对环境有害的条件。在温和且环境友好的条件下,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来进行无机NMs的生物合成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微生物(例如微藻,真菌和细菌以及噬菌体)可用作生产单元素和多元素无机NMs的生物工厂。近日,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Sang Yup Lee等对无机NMs的生物合成这一新兴领域进行了总结。
本文要点:
1)作者介绍了分析Pourbaix图如何帮助我们设计出具有高生产率和结晶性的NMs的生物合成策略,以及如何控制产品的尺寸和形态。
2)作者总结了55种元素的生物合成无机NMs及其在催化,能量收集和存储,电子,抗菌剂和生物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3)此外,作者提出了逐步流程图,以助于利用微生物细胞进行设计和生物合成无机NMs。
作者认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应增加可合成的无机NMs的多样性,同时也应解决可扩展性和纯度的问题。
Yoojin Choi, et al. Biosynthesis of inorganic nanomaterials using microbial cells and bacteriophages. Nat. Rev. Chem., 2020
DOI: 10.1038/ s41570-020-00221-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0-020-00221-w
8. Nature Communications:空心碳正极中的原子钴电催化剂用于大功率锂硒电池
硒正极由于具有可与硫正极相媲美的高电导率和体积容量而备受关注。然而,多硒化物穿梭效应导致的锂硒反应活性低、体积变化大、容量衰减快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锂硒电池的实用化发展。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电子和结构性质、最高的原子利用率和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电化学能量转换和储存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汪国秀教授,Hao Liu,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健研究员,中科大宋礼教授报道了一种简便合成钴单原子/氮掺杂空心多孔碳(CoSA-HC)的策略。首次证明了单原子催化剂可作为锂硒电池的高效正极,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优异的长期循环性能。
本文要点:
1)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法精细控制沉积在聚苯乙烯(PS)球表面的沸石咪唑骨架(ZIF)粒子。核-壳ZIF杂化结构可以通过蒸发锌的热解过程进一步转化为中空结构的碳材料。通过微调Zn和Co的比例,成功地制备了原子钴电催化剂/氮掺杂空心孔碳(CoSA-HC)、氮掺杂空心孔碳(HC)和纳米钴/氮掺杂空心孔碳(CoNP-HC)。此外,通过将Se嵌入到空心结构碳颗粒中,得到了碳/硒复合材料(Se@CoSA-HC)。
2)Se@COSA-HC正极材料用作锂硒电池正极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包括优异的倍率性能(50 C时,容量为311 mA h 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5000次循环后,容量为267 mA h g−1,在50 C电流密度下容量衰减率仅为0.0067%),库仑效率约为100%。
3)研究表明,最大限度地利用钴单原子可以优化多孔炭材料对硒的活化、反应性以及硒和多硒化物的固定化。
研究结果表明,Se@CoSA-HC复合材料是一种循环寿命长、功率大的锂硒电池正极材料。
Tian, H., Tian, H., Wang, S. et al. High-power lithium–selenium batteries enabled by atomic cobalt electrocatalyst in hollow carbon cathode. Nat Commun 11, 5025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8820-y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820-y
9. Nature Communications: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的纵向解压缩
基面的解压缩为独特地控制2D结构的材料化学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迄今为止,人们仅对石墨烯和磷烯实现了可靠的解压缩。这些材料的单元素特性使得人们可以直接理解与这种几何变换有关的化学反应和特性调节。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Sang Ouk Kim,Yousung Jung报道了二元2D MX2过渡金属硫属化物的自发线性有序解压缩,作为合成一维纳米带(NRs)结构的一般途径。
本文要点:
1)由于硫属元素化物上的自线性氧化作用,MX2的应变金属相(1T')经历了高度特定的纵向解压缩。
2)研究人员在水中获得了宽度为10-120 nm,长度约为〜4 μm的1T'MoS2 NRs的稳定分散体。
3)边缘丰富的1T'MoS2 NRs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析氢反应的潜力,可与贵重的Pt催化剂相媲美。
Padmajan Sasikala, S., Singh, Y., Bing, L. et al. Longitudinal unzipping of 2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Nat Commun 11, 5032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8810-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810-0
10. Nature Communications: 多孔有机材料
多孔有机材料具有不同的组成和可调节的孔大小,这使得在分离、过滤、储存、催化和药物输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定义,多孔有机材料中的孔分为微孔(<2 2-50="">50 nm)。多孔有机材料在多个长度尺度内具有分层的孔通常是有益的。这些孔隙的尺寸排斥性,以及分子与孔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为多孔有机材料提供了可调的渗透性和选择性,这对其应用至关重要。
有鉴于此,弗吉尼亚理工大学Guoliang Liu教授等人,讨论了多孔有机材料的多孔结构,表面性质和性能的关键问题,还对新兴机会,新应用和数据科学辅助材料发现提出了展望。
本文要点:
1)精确调控结构,性质和功能。多孔有机材料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控制多孔有机材料的结构性质功能始于有机分子的精确合成,因为分子结构决定了加工方法(包括自组装),结构,性质和最终功能。最重要的结构因素是孔径。孔径与表面积和孔体积相关,并且最终影响功能,例如基于尺寸的渗透性和对客体的选择性。大孔尺寸的控制相对简单,并且已经通过硬模板和其他技术来实现。同样,介孔的大小可以使用软模板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嵌段共聚物的蓬勃发展使得能够通过分子自组装和定向组装在分子水平上很好地控制介孔的大小和顺序。然而,控制有机聚合物的微孔大小仍然是一项挑战。一种例外是具有固有的窄孔径分布的有机骨架。已经开发了控制有机分子的结构,构型和构象的机制,在控制多孔聚合物的微孔尺寸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除了孔之间的相互连接性之外,降低结构的曲折度仍然是多孔膜跨膜转运客体分子的另一个巨大挑战。
2)在众多性质中,界面性质主要由表面官能团决定,决定着对液体的润湿性、与分子的结合亲和性,因此也决定着分子渗透性和吸附选择性的功能。因此,调整表面功能对于优化多孔有机材料在分离、气体储存和生物应用方面的性能至关重要。例如,在气体分离膜中,修饰有官能团的孔表面可以选择性地与某些气体相互作用。可以在构建多孔基质的分子嵌段中设计表面官能团。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官能团是有机基质所固有的。或者,可以通过后处理引入表面官能团,即用部分官能化多孔有机材料以修饰表面化学性质。在受控的时间,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化学修饰,可以向多孔有机材料中添加官能团;但是,在使用热退火等方法对多孔有机材料进行后处理时,必须谨慎行事。聚合物具有特定的热稳定性和工作温度范围,在超出适当范围的温度下处理它们会不可逆地改变其分子结构甚至降解它们。
3)新兴机会和应用。由于对结构、性质和功能的精确控制,多孔有机材料在分离、过滤和储存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应用还将进一步扩大。虽然多孔有机材料用途广泛,但它们在极端条件下的适用性仍然有限,例如在极高或极低的温度、极高的张力和暴露在与太空探索有关的高能辐射下。开发新型多孔有机材料,特别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的多孔有机材料,对多孔有机材料的未来研究提出了挑战。多孔有机材料的一项突破是多孔有机骨架,包括共价有机骨架(COF)和金属有机骨架(MOF)。COF和MOF都有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预见未来的有机多孔材料将用作安全耐用的电池隔膜,可实现出色反应物扩散和产物选择性的催化剂载体,以及具有出色选择性和渗透性的气体分离膜。高度受控的结构使系统的力学研究成为可能。具有均匀孔径或不同功能的多孔有机材料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变量数量,并简化用于计算仿真的模型。缺乏具有均匀孔和均一官能团的多孔有机材料阻碍了模拟的实验验证。具有高度均匀的孔径和功能的导电多孔有机骨架是新兴的电化学材料,可以潜在地进行这种机理研究。
4)通过计算和数据科学进行新兴材料开发。诸如分子模拟之类的计算工具一直是推动多孔有机材料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等新兴方法对加速新型多孔有机材料的发现,设计,合成,处理和评估具有强大的作用。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可以帮助收集和分析各种材料指标的巨大组合,包括成分,形态,孔径/体积和表面化学,可以帮助识别具有最理想特性的多孔有机材料,可以帮助实验筛选可能的合成路线,并提出最经济实惠和最有效的方法。
Liu, T., Liu, G. Porous organic materials offer vast future opportunities. Nat Commun 11, 4984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5911-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911-8
11. Nature Communications: 十年来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多孔材料研究(因此实际上是关于无中生有的科学)几十年来一直吸引着材料化学家。制造出越来越小的孔并控制其排列的可能性已经导致了一系列被用于日常或工业应用的新材料的出现。对多孔材料的评论通常始于活化炭,或者至少始于第一个天然沸石或合成沸石的发现(分别在近250年和70年前)。近年来,对多孔材料在组分、孔隙度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新材料。
有鉴于此,德国柏林工业大学Arne Thomas教授,对近十年来在多孔材料研究领域报道的一些亮点做了一个简短的概述。
本文要点:
1)孔隙率和表面积。比表面积是指材料在干燥状态下能够接触到气体分子的面积,当孔隙被引入材料时,比表面积可以大大增加。2010年,表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克的MOFs首次被报道,2012年超过7000平方米/克,到了2018年,MOF展示了目前的世界纪录7836平方米/克。这大概是一个足球场的面积,你可以拿在手里!其孔隙体积为5.02 cm3/g,即90.3%的材料是自由体积,而密度仅为0.187 μg/cm3。最近有报道称,金气凝胶的密度仅为0.006微克/立方厘米,是金的体积密度的0.03%。
2)组成和连接键。多孔高表面积材料主要划分为无机材料(沸石,有序介孔氧化物,多孔碳)和有机无机材料(MOF),纯有机材料,例如共价有机骨架(COF)和共轭微孔聚合物(CMP)。COF和CMP是完全有机的,通常是完全π共轭组成,光催化是有机多孔材料研究的主要应用之一。另外,已经通过氢键(HOFs),超分子相互作用(SOFs)或超配位主族元素(SiCOFs)构造了具有高永久表面积的有机构件的多孔材料。
3)维度和动力学。十年前,大多数多孔材料是3D材料,即该材料及其孔隙率扩展到所有三个维度。当然,有一些例外,例如固有微孔(PIM)的一维聚合物和二维层状COF,但是沸石,多孔碳和大多数MOF都属于这一类。在过去的十年中,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个有趣的进展就是开发了具有永久孔隙度的离散分子(称为有机笼化合物),因此可以将其描述为0D多孔材料。这些多孔笼是可溶的,这在多孔液体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因此是笼状化合物的浓缩溶液,其溶剂分子太大而无法进入孔中,因此会吸收大量的气体分子。随着二维沸石纳米片的产生,也为沸石开发了新的尺寸。有趣的是,这些层可用于重新组装3D沸石结构,而这种结构是很难通过直接合成方法产生的。此外,最近在COF中观察到了可逆的2D到3D转换。时间尺度已被认为是研究4D多孔材料动力学和时空演化的新视角。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多孔材料远非静态,而是可以由于外部刺激而改变其结构和孔隙率,从而产生非凡的性能,例如选择性识别小分子。
4)合成。如今,一种材料是通过设计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说法。尽管许多多孔材料确实获得了结构精度和可预测的功能,但仍然意味着进行无数的反应,直到可以提出一种新材料。因此,在论文实验部分的几行字往往要花费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的劳动。但机器学习、大数据和机器人技术已进入多孔材料开发领域,并已显示出在结构、孔隙度和/或应用设计方面的优势。
Thomas, A.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a decade of porous materials research. Nat Commun 11, 4985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8746-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746-5
12. Nature Communications:机械化学揭示的内酯化作用用于增强聚合物的机械降解
聚合物的机械降解通常限于每个触发链拉伸事件的单链断裂,并且由断裂引起的应力传递损失限制了最大降解程度。近日,美国杜克大学Stephen L. Craig,Yangju Lin报道了基机械响应的[4.2.0]双环辛烯(BCOE)力敏感单元(力敏团,mechanophore)的开环建立了延迟的、无作用力的级联内酯化,从而导致链断裂,并实现了在单个聚合物链内引发许多最终的断裂事件。
本文要点:
1)聚合物合成。以3,4,5,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和2-丁炔-1,4-二醇为原料,经光化学[2+2]环加成制得BCOE酸酐1。随后与BUT-3-烯-1-醇酸催化酯化得到二烯衍生物2,其羟基被四氢吡喃(THP)基团保护得到3。大环4分别与共聚单体9-氧双环[6.1]-非4-烯和9,9-二氯双环[6.1]-非4-烯(gDCC-COD)进行熵驱动开环聚合,分别得到聚合物P1(Mn=119 kDa,ĐM=1.48,2 6 mol% 4)和P2(Mn=128 kDa,ĐM=1.39,14 mol% 4),通过选择性除去THP保护基,将P2转化为P3(Mn = 120 kDa,ĐM = 1.62,14 mol% 4)。将P2和P3用于超声处理研究中,P2用作内酯化作用的对照,内酯化被THP保护基的存在所阻断。
2)机械降解。研究人员通过对聚合物的四氢呋喃(THF)溶液进行脉冲超声处理,研究了聚合物的机械降解。结果显示,超声作用120 kDa的BCOE共聚物P3可以机械地改造聚合物的主链,随后的内酯化缓慢(~days)使分子量降至4.4 kDa,比内酯化受阻的对照聚合物P2小10倍以上。
3)研究人员通过单分子力谱(SMFS)揭示了力耦合开环动力学,并证明了聚合物整体的机械降解。
延迟断裂为促进结构聚合物材料的机械降解和程序化老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
Lin, Y., Kouznetsova, T.B., Chang, C. et al. Enhanced polymer mechanical degradation through mechanochemically unveiled lactonization. Nat Commun 11, 4987 (2020)
DOI:10.1038/s41467-020-18809-7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809-7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