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Science:TEM表征探索钙钛矿晶体稳定性

纳米技术
2020-10-30


多晶混合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薄膜的光电、光伏应用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材料的晶界附近会由于载流子散射导致性能衰减,因为在高强度的电子束作用中材料结构会迅速降解,导致无法通过电子显微镜方式研究材料的降解过程。有鉴于此,牛津大学Peter D. Nellist、Laura M. Herz等报道了通过低剂量电子束的扫描透射显微镜和先进成像技术对FAPbI3薄膜材料研究,结果显示钙钛矿材料中的A位点能够保持,而且PbI2杂质和FAPbI3之间有完好的对齐,多晶界面间存在原子级干净的晶界结构。该发现为钙钛矿薄膜非常好的重新形成能力提供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界面上无应力/位错,多余的PbI2前体分子反而能够增强薄膜的稳定性

本文要点:

(1)

通过低剂量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技术研究了钙钛矿薄膜的微结构,通过在碳包覆的Cu TEM微栅上热蒸发沉积薄膜FAPbI3、MAPBI3,对钙钛矿晶界、缺陷、分解进行研究。在低剂量低角度环形暗场(LAADF)STEM中观测立体相FAPbI3薄膜,发现暴露在电子束的过程中,首先发生损失FA+,在规则钙钛矿晶格中产生部分FA+消除。该过程首先由电子束导致随机性消除FA+,随后FA+发生重新定向。以上中间体结构说明了钙钛矿晶体能够承受较大程度的偏差,以及如何能够从结构破坏中恢复。

(2)

对钙钛矿界面原子排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多余的PbI2前体分子在钙钛矿薄膜中较为常见,FAPbI3、MAPbI3晶体之间能够无缝的进行生长,而且能够对体相晶体结构进行位错形成结构连贯的晶界过渡,因此导致晶体结构失配和应力得到缓解。PbI2以较高的取向分布在钙钛矿晶体附近,结果说明PbI2可能作为钙钛矿材料生长过程中的晶种,从而改善钙钛矿电池性能

image.png

image.png


参考文献

Mathias Uller Rothmann, Judy S. Kim, Juliane Borchert, Kilian B. Lohmann, Colum M. O’Leary, Alex A. Sheader, Laura Clark, Henry J. Snaith, Michael B. Johnston, Peter D. Nellist*, Laura M. Herz*

Atomic-scale microstructure of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Science 2020, 370, 6515, eabb5940

DOI: 10.1126/science.abb594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6/eabb5940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