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玩了!在这篇Nature子刊中,你甚至可以学到兵法!

第一作者:曹溢涛
通讯作者:谢建平教授
通讯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
研究内容——Au25SR18纳米团簇的氧化腐蚀过程
亮点1:腐蚀反应的全过程
图1. 30天反应过程的电喷雾电离质谱实时监测。
亮点2:氧化腐蚀过程倾向于产生表面配体数更多的物种
图2. 氧化腐蚀过程与还原生长过程中金属纳米团簇物种分子式的比较。
亮点3:氧化腐蚀过程中的‘防御哲学’
图3. 腐蚀过程包含的两个反应阶段。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Yitao Cao, Tongyu Liu, Tiankai Chen, Bihan Zhang, De-en Jiang, Jianping Xie*, Revealing the etching process of water-soluble Au25 nanocluster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Nat Commun 12, 3212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3568-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568-0
作者简介
曹溢涛,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博士后。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张铁锐研究员)。2018年6月至今,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谢建平教授)。研究方向集中在“金属纳米颗粒的腐蚀与转化”。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包括:(1)揭示光诱导的金属纳米颗粒的腐蚀及转化生成金属硫化物的机理;(2)揭示了金属硫醇配合物在金属纳米团簇的生成和转化中的作用;(3)系统揭示了金纳米团簇在氧化腐蚀环境下的腐蚀与转化机制。研究成果近年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Nat. Commun.》(3篇)和《Angew. Chem. Int. Ed.》(2篇)等杂志。
谢建平,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院长讲席副教授。先后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然后在NUS获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10年加入NUS后建立了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始终聚焦在金属纳米团簇领域。具体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金属纳米团簇的(1)精准合成、(2)可控自组装、(3)荧光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及其在(4)生物诊断与治疗领域和(5)催化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包括:(1)建立了制备具有原子级精度的金属纳米团簇普适性新方法。率先开发了包括“CO还原合成法”、“蛋白质辅助合成法”、“化学计量比合成法”等合成新策略;(2)引领通过质谱(ESI-MS)分析法揭示金属纳米团簇的胶体动力学生长和刻蚀过程。率先提出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全合成”概念,揭示了其在原子水平上的组分和结构演化过程;(3)开发了金属纳米团簇荧光性能提高的新策略。率先设计并制备了当下广泛接受的“聚集诱导发光型”的金属纳米团簇,并在分子水平上成功揭示了其发光本质,实现其荧光性能的优化与调控。并在近期成功把近红外二区金属团簇用于生物成像;(4)率先开展了基于金银纳米团簇的抗菌药物开发。成功开发了用于癌症放疗的金纳米团簇放射增敏剂;(5)充分发挥金属纳米团簇的原子级精度全结构的优势特点,开展了基于金属纳米团簇的催化剂设计与催化机理研究。揭示了纳米团簇催化剂的原子排列、表界面结构和催化效率以及催化选择性之间的本质规律。近十年来,围绕着金属纳米团簇研究方向,谢建平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连续三年(2018,2019,2020年度)入选科睿唯安公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化学领域);入选皇家化学会会士;应邀在材料、化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50余次,并多次担任分会议主席。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