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hem亮点:实验表征电极界面双电层的影响

电化学“双电层”中的电场由界面吸附离子、溶剂分子形成,其强度能够达到10 MV cm-1,这个结果甚至比雷击产生的强度更高。当分子或者离子接近这种催化剂的界面双电层,分子或者离子的本征热力学性质(包括电化学电势、平衡常数、分子轨道能量)将发生突变,这些性质在控制化学反应活性中非常重要的作用。Gouy,Chapman,Stern等提出的理论模型预测认为这种界面双电层随着远离界面的距离增加,电场强度迅速降低,当距离界面仅仅远离数个Å时,就无需考虑电场作用。
但是此类电场对于电化学和能量转化而言非常重要,以及生物膜、酶催化位点。由于这种作用在电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区分表观电场和界面双电层对于分子感受到的电场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有鉴于此,巴塞尔大学Murielle F. Delley,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Eva M. Nichols, 耶鲁大学James M. Mayer等报道通过界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SEIRAS)表征Au电极上界面自组装形成的4-巯基苯甲酸、4-巯基苯甲腈混合单层分子,通过测试4-巯基苯甲腈的Stark位移大小,得到过电势、电解质的pD数值、电解液浓度导致4-巯基苯甲酸在酸性、碱性条件中界面浓度以及局部电场强度变化。
发现单层自组装分子的有效酸性与过电势的变化有关,当pKa变化一个单位所需要600 mV,这个结果是能斯特方程数值的大约10倍(59 mV/pKa),说明90 %的电场在穿过界面双电层的过程中被消耗。
这个结果说明区分过电势与其实际产生的过电势的重要性。
有鉴于此,Eric J. Piechota对该项工作进行总结,同时点评该项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Piechota, E.J. Deconvoluting double layers. Nat. Chem. (2021).
DOI: 10.1038/s41557-021-00781-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1-00781-4
Murielle F. Delley*, Eva M. Nichols*, and James M. Mayer*, Interfacial Acid–Base Equilibria and Electric Fields Concurrently Probed by In Situ 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J. Am. Chem. Soc. 2021, 143, 10778–10792
DOI: 10.1021/jacs.1c05419
https://doi.org/10.1021/jacs.1c05419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