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4年读完博士,27岁当博导,颜值与实力并存!她,最新Science子刊探索电池技术关键难题!

纳米人
2021-12-05


图片.png


在全球范围内,电池技术的发展已经难以满足人类社会对未来的期望。这些美好的期望,进一步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更安全、更廉价。于是,在锂电池之外,基于多价金属的锌电池、镁电池、铝电池等新一代电池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丰富的地球储量,被誉为下一代储能技术解决方案。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总会产生无序的金属结晶,从而导致负极可逆性差循环寿命较低,这是金属基电池技术应用以来长期面临的关键挑战。
 
研究表明,电池电极和电解质之间的化学/电化学转化形成的中间相,对于调节金属负极的离子传输和电沉积形态至关重要。在锂电池中,通过设计良好的固体电解质中间相 (SEI)可以促进离子去溶剂化,排斥带电界面处的游离电解质分子,以及操纵局部离子传输电动势。
 
问题在于:对于高容量负极材料而言,在电池进行深度循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人造SEI通常会发生破裂,电解质成分将会进入负极并被还原,导致消电解质被消耗并显著降低负极的可逆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策略,但是都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为了在电池内部形成动态中间相以调节低容量或高容量的金属沉积,中间相必须至少满足三个标准:
1必须是不导电的,以便于金属进行电沉积而不会发生自动短路;
2必须是各向异性的,并且在电场下表现出优先取向;
3必须表现出与特定金属晶面的强相互作用,实现特定方向的优先沉积生长。
 
基于以上认识,浙江大学陆盈盈研究员,康奈尔大学Lynden A. Archer等人选择研究Zn金属负极作为模型体系,系统研究了动态界面介导的组装如何实现深度循环金属电池
 

图片.png

图1. 密堆积Zn电沉积的电镜表征

为什么选择Zn金属负极?
作者认为,Zn金属负极优点突出,可以使用水作为电解质溶剂,具有相对较高的体积容量(Zn:5855 A·h L-1)。相比之下,石墨负极为 790  A·h L-1,锂负极为 2066 A·h L-1。此外,Zn金属负极具有本质安全性和成本效率特性。在液/固界面,Zn的杨氏模量 (Zn, 108 GPa) 比其他金属更高 (Mg,45 GPa; Al, 69 GPa),强大的 Zn 沉积物很容易突破任何障碍,使电池不容易短路,这就意味着基于 Zn 的电池对金属的不均匀/不致密沉积的耐受性要低得多。
 
为什么选择g-C3N4
研究人员首先在含有石墨化 C3N4 (g-C3N4) 纳米片的简易胶体电解质中形成人工中间相,然后通过动态吸附的形式,得到致密且垂直排列的 Zn 电沉积。之所以选择g-C3N4纳米片,是因为它们与六方密堆积 (HCP) Zn 的晶体学高度匹配,可以在沉积/剥离过程中动态吸附/解吸在(0002) Zn 晶面上。
 
图片.png
图2. 电场作用下,取向中间相和Zn电沉积形成过程

优异性能
原位定量实验表明,有序的Zn沉积导致每个循环期间Zn的消耗量显著减少,副产物的积累也得到明显改善。在人工界面的动态调节下,研究团队实现了在深循环条件下(6~20 mA·h cm-2高达~99.8%的Zn可逆性,堪称前所未有!此外,累积容量也高达2520 mA·h cm-2,适用于面积容量高达 20 mA·hcm-2 的实用性水性Zn金属电池(AZMB)。
 
图片.png
图3. Zn负极循环
图片.png
图4. 实际Zn金属电池电化学性能

作者认为,动态界面的概念还可以扩展到Mg和Al电等多价金属电池中,实现Mg和Al电沉积的致密组装,为深循环金属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陆盈盈研究员简介
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6月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从事能源材料领域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入选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于2015年10月全职回浙江大学工作。


独立工作以来,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6300余次,H因子为36。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Mater. 、Sci. Adv.、Nat. Commun.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青年首席);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计划。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Wiley旗下Nano Select期刊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及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编委;组织建设了“浙江省电化学能源储存工程创新团队”、浙江大学储能工程研究中心。已授权国内外专利8项,与上海汽车集团、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浙江蓝德能源科技等企业开展研发合作。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并当选第十三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参考文献
Weidong Zhang, et al,Dynamic interphase–mediated assembly for deep cycling metal batteries, Sci.Adv. 7, eabl3752 (2021)
DOI: 10.1126/sciadv.abl3752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l3752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