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群院士:三代 hot spots!

等离激元材料表面的电磁场在hot spots区间高度局域化,并不是均匀分布。这些hot spots可以是纳米针尖,也可以是颗粒间或者颗粒-基底之间的纳米间隙。根据田中群院士前不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发表的论文,本文主要介绍hot spots的发展历史,供大家参考!
第一代hot spots:来源于单个纳米结构
纳米球、纳米立方体或者纳米棒等分散在均匀介质中时,单个纳米结构可以产生hot spots。一般而言,这些hot spots表现出中等SERS活性。但是,一些特殊设计的具有尖锐结构的单颗粒可以表现出更高的SERS活性。譬如星状或者花状的Au、Ag纳米颗粒。
图1. 单个纳米结构的 hot spots
第二代hot spots:来源于偶联纳米结构之间的纳米缝隙。
纳米颗粒二聚体,低聚物或者纳米颗粒阵列之间的纳米缝隙所产生的hot spots表现出优异的SERS活性,其平均强度是单个纳米结构强度的2-4个数量级,可实现单分子检测。
由偶联纳米结构产生的hot spots的尺寸非常小,一般是1-5 nm。而从hot spots得到的拉曼信号占整个信号强度的大部分。研究表明,Ag纳米球的二聚体中,纳米间隙只有2 nm,占整个面积的1%。假设待测分子均匀分布,则hot spots对于整个SERS信号的贡献超过50%。
图2. 多种偶联纳米结构的 hot spots
制备偶联纳米结构的两大类方法:1)bottum-up;2)top-dowm。
1) bottum-up
由下而上的制备方法,主要是指化学法。最早,研究人员利用高度单分散的Au、Ag纳米颗粒聚集体实现高密度hot spots。由于纳米颗粒聚集体的结构并不均匀,具有均匀纳米间隙的Au、Ag二聚体和多聚体被开发出来,提高检测的重复性。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些列新型偶联纳米结构来提高SERS活性,譬如core-satelite结构,纳米颗粒组装体,多枝状纳米结构等等。电化学和沉积方法也被用于制备具有高活性的新型SERS基底。
2)top-dowm
自上至下的偶联纳米结构制备技术以电子束刻蚀、离子刻蚀和光子刻蚀为主。其主要优势在于所得到的基底材料形貌高度可控、结构高度均匀,重复性特别好,而且适合大批量均匀制备。其主要不足在于,将纳米间隙控制在5 nm以下非常难,表面粗糙度难以达到原子尺度。
目前为止,第二代hot spots在基础研究和实际研究中应用最广。吸附在基底材料表面的分子,通过特异性吸附、扩散或者靶向结合等作用进入hot spots之间,从而实现痕量分子高灵敏度检测。
第三代hot spots:来源于纳米结构与基质材料之间的纳米缝隙。
一般而言,第一代和第二代hot spots对许多材料的表面分析都不适用。譬如Si和陶瓷这样的材料,根本无法进入纳米缝隙。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开发能够直接在材料表面实现hot spots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
考虑到局域SPR共振和局域电场并非只是取决于等离激元结构的尺寸和形貌,还受到接近纳米结构的待测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来自复杂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和待测基质之间的第三代hot spots应运而生。
图3. 纳米结构与待测基质材料之间的 hot spots
纳米颗粒产生的电磁场和待测基质材料反射的电磁场的复合,造就了光滑的Si或Pt表面和Au纳米颗粒之间的hot spots。其增强因子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来调控,而且,随着介电材料反射率的提高,增强因子也相应增大。
本文主要参考以下资料,图片和视频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Song-Yuan Ding, Jun Yi, Jian-Feng Li, Bin Ren, De-Yin Wu, Rajapandiyan Panneerselvam and Zhong-Qun Tian. Nanostructure-based plasmon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alysis of materials. NATURE REVIEWS, 2016.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