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载药:蛋白质冠与隐身效应!

高分子纳米载体能够克服体内许多障碍,因而在药物靶向输送领域的地位日见其长。其主要问题之一在于,纳米载体的非特异性吞噬,严重影响了临床研究。血液蛋白中的复杂成分会覆盖在纳米载体表面,使得所有关于细胞相互作用,生物分布以及毒性的评估无法按照常规预测,从而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这种表面覆盖了蛋白的纳米载体,我们通常称之为蛋白质冠(Protein Corona)。
图1. 蛋白质冠的形成及其影响
本文简要介绍阐述蛋白质冠的特性以及分析方法,并阐述了如何通过纳米载体表面功能化来减少非特异性吞噬(隐身效应)。
一、蛋白质冠的成分和影响因素
血浆中存在3700多种蛋白质,浓度从5 pg/mL到50 mg/L不等。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可能覆盖在纳米载体表面,蛋白质冠中并非只有特殊蛋白,那些高含量的蛋白质也有可能存在其中。研究表明,没有哪一种蛋白质冠是通用于所有纳米载体的。
第一类:高浓度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纳米颗粒都有较好的相互作用,譬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和纤维蛋白原等。白蛋白是Au纳米颗粒表面蛋白质冠中的主要蛋白成分。
第二类:载脂蛋白。和续作纳米颗粒亲和力非常好。
第三类:补偿蛋白。譬如C3。
二、蛋白质冠的分析方法
为了研究蛋白质冠对细胞吞噬、团聚、生物分布、降解与毒性的作用,必须发展有效的分析手段,获取足够有效的信息。
1)结合力分析:荧光,ITC,SPR。可用于分析单个蛋白或者多个蛋白的结合亲和力。
2)厚度分析:DCS,DLS。可用于分析蛋白质冠的厚度。
3)结构分析:CD, FTIR, Raman。可用于分析吸附在纳米载体表面蛋白质的构象变化。
图2. 蛋白质冠的影响因素:尺寸、电荷、亲疏水性、位阻等
三、纳米载体表面功能化策略
网状内皮系统(RES,或者称为单核吞噬系统)负责清除血管中的外来物质,纳米载体也不例外。IgG蛋白和补偿蛋白往往会对纳米颗粒进行标记,以表明其外来属性,从而加强其吞噬效果。这种非特异性的吞噬阻碍了纳米载体到达身体指定部分,因此,不断循环的纳米载体很快就从血管中清除是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为纳米载体穿上一层排斥蛋白的外衣,减少蛋白质的接触,延长纳米载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药物递送过程中,这种避免纳米载体激活免疫系统的策略被称为隐身效应。
考虑到疏水纳米颗粒的循环周期更短,目前较多的是采用亲水分子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修饰,来防止吞噬系统的调理化和识别。
1)PEG化
PEG化是指在纳米载体表面共价吸附PEG类物质,是用于延长循环时间的通用策略,其机理尚不完全明朗。虽然PEG化有效减少了非特异性蛋白的吸附,延长了循环时间,但是并不能阻止蛋白质冠的形成。
2)PPE化
PPE的高度模块化和生物降解性使得PPE成为纳米载体表面修饰的重要候选。
不过,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隐身效应并非仅仅是只依赖于排斥蛋白质的高分子外衣,某些特异性蛋白的吸附也有利于纳米载体免除免疫系统的吞噬。
图3. 高分子外衣和某些特异性蛋白发挥的隐身效应
本文主要参考以下资料,图片和视频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