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化学到底有多牛?!

世人知厦大,多因垂涎其美色。殊不知,其学术能力,亦非寻常!且不去说令人望而生畏的经管、会计之类众所周知的王牌,单说厦大在化学和纳米领域,也是名副其实的南方之强!
2011年,Nature网站对厦门大学做出了如下评价:厦门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化学的领跑者!
那么,厦门大学的化学到底有多强?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根据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方网的介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全职院士9人,千人5人,长江6人,杰青19人,青千7人,1人当选国际电化学会主席,2人入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4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下辖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6年2月29日)。
厦门大学化学系九位院士
自2007年以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包括2007年、2014年、2016在“science”发表论文3篇,2010年在 “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在“Nature Chemistry”、“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和“Nature Protocols”上发表多篇论文。发表化学论文数排名在国际前20-50名(截至2012年)
化学学科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论文数
(以第一署名单位为准,2007-2012年)
化学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前16期刊发表论文统计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于1986年通过论证,1987年获准建设,1990年建成验收,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秉承长期凝聚形成“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的科研文化,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建室以来的五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1994、1999、2004、2009年和2014年)中均获评优秀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1994年)和二十周年(2004年)总结表彰会上均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荣膺“金牛奖”。
田昭武院士、万惠霖院士、田中群院士和谢兆雄教授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蔡启瑞院士、张乾二院士和万惠霖院士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孙世刚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8人,其中研究人员56人(包括6位中科院院士、1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技术与管理人员12人。实验室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分别简称厦大、复旦、中科大、大连化物所,或统称“三校一所”)以“2011计划”总体精神为指导,共同建立“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英文名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for Energy Materials,简称“协同中心”,iChEM)。
协同中心由厦大、复旦、中科大和大连化物所组成核心层,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能源材料化学领域杰出人才团队组成外围层。中心已汇聚的国外杰出学者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ACS副主编杨培东(位列国际权威引文机构Thomson Reuters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百名材料学家”榜首和“顶尖百名化学家”第10位),林文斌(位列“顶尖百名化学家”第54位),E.Tsang(牛津大学Wolfson催化中心主任),E.S.Yeung(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和王勇(华盛顿州立大学杰出教授)、刘俊(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Fellow)等领军人才;国内学者有洪茂椿院士(来自结构和材料化学研究实力雄厚的福建物构所)、江雷院士(中科院化学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和帅志刚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等杰出学者。
厦门大学简介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学校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素有“南方之强”的美称。厦门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4年,厦门大学牵头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4年7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动工建设。国家依托厦门大学建设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在对台交流方面,厦门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高校。
厦门大学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厦门大学,何以谓之南方之强?君知否!
注:
1)文中图片和文章数据均来自原作者供稿,真实性请读者自行辨别!
2)一些数据之所以截止日期为2012年,是因为2007-2012这5年为一轮,而2012-2017年最新数据无法获得!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