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原位红外,如何探究反应历程?

特别说明:本文由学研汇技术中心原创撰写,旨在分享相关科研知识。因学识有限,难免有所疏漏和错误,请读者批判性阅读,也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原创丨渚鸟文雨(学研汇 技术中心)
编辑丨风云
原位表征交流QQ群:466628715
空气中所蕴含的丰富分子氧是氧化反应中十分理想的绿色氧化剂,但由于基态氧分子具有电子自旋平行的三线态而过于稳定,很难直接参与反应,因此氧气的活化成为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氧气活化策略:
1)是通过能量转移过程改变分子的自旋电子态,使基态O2分子转变为单线态1O2;
2)通过持续的单电子还原过程,依次形成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超氧自由基 (·O2-)、过氧阴离子 (O22-) 以及羟基自由基 (·OH),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电子转移机制。
石墨炔作为一类新兴的碳材料,具有较高等级的π-π共轭体系,其独特的sp杂化碳原子可以对O2分子进行有效吸附与电子转移。
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郭彦炳课题组以具有氧分子活化潜力的2D石墨炔作为载体,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制备了一种亚纳米簇CuO/石墨炔催化剂 (CuO/graphdiyne,图1a、b),并以CO作为分子探针,研究了相邻sp杂化C与Cu位点间的分子氧活化机制。
TOC示意图
根据HAADF-STEM图像 (图1c-f),可观测出催化剂中存在亚纳米结构CuO簇,且粒子平均尺寸约为0.82 nm。利用EXAFS和XANES光谱 (图1g-i),反映出催化剂内存在Cu-C、Cu-O和Cu-Cu键且Cu在CuO/graphdiyne中的价态为+2,佐证了CuO的存在;同时结合XPS与拉曼光谱分析证实了CuO与石墨炔之间存在键合。
图1. HAADF-STEM和同步辐射XAS测试表征
原位红外
如何探究催化反应历程?
作者为了探究CuO/graphdiyne对CO分子的氧化机制,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 (DRIFTS) 进行原位观测,同时结合DFT计算,以氧化铜/石墨烯催化剂 (CuO/graphene) 作为对照。CuO/graphdiyne和CuO/graphene在140℃和150℃下的实验结果如图2a、b所示。对于CuO/graphdiyne,在CO和N2混合气流下检测到在2173与2114 cm-1 属于气相CO的强烈吸收峰,和1554、1508与1458 cm-1 属于碳酸盐的吸收峰 (图2a),根据DFT计算的碳酸盐中间体在CuO/graphdiyne催化剂表面的伸缩振动频率与上述结果相符,而碳酸盐的生成则是由于气态CO与界面活性O物种发生反应。
在纯N2气流下,碳酸盐吸收峰消失,证明碳酸盐物种在CuO/graphdiyne催化剂上容易发生解吸并产生CO2。而对于CuO/graphene催化剂 (图2b),碳酸盐仍强烈吸附在催化剂上很难发生解吸,由此累积的碳酸盐将占据CuO/graphene催化剂反应位点,这可能是其对CO氧化活性较低的主要因素。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作者通过DFT建模对催化剂内表面处CO氧化中的碳酸盐解离过程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CuO/graphdiyne内表面处碳酸盐物种将快速解离产生CO2而几乎不需要克服任何能垒 (0 eV) (图2c),而对于CuO/graphene催化剂,CO与·O2-反应后将牢牢吸附在界面Cu位点处,其碳酸盐解离过程需要克服1.46 eV的能垒,阻碍了活性位点的再生与下一个分子O2的活化。
图2. 原位DRIFTS表征与DFT模型
总之,作者利用原位DRIFTS表征手段进行原位观测,结合DFT模型证实sp杂化C原子可以有效弱化O-O键并且对碳酸盐解离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此外,还利用同步辐射等手段证明,位于亚纳米簇CuO与石墨炔的内表面处的sp杂化C和Cu位点可以对O2分子进行有效活化。
参考文献:
Chuanqi Pan et al. Neighboring sp-Hybridized Carbon Participated Molecular Oxygen Activation on the Interface of Sub-nanocluster CuO/Graphdiyne. J. Am. Chem. Soc. 2022.
DOI: 10.1021/jacs.1c1277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1c12772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