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小学校长入选长江学者,他是第一个!

叶子
2018-05-31


2018年5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长江学者正式名单,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新入选的长江学者,颇具特色。

 


于伟

 

他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也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导。以大学教授博导来担任小学校长,投身小学教育事业,这在整个中国教育界都比较少见,而且他他也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因为带着小学校长身份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也为他带来了特别的关注。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他是这样自我介绍的:


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人,我父母来自山东。我的童年是在吉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度过的,文革十年的事情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上学的途中,我与工农兵学员常常擦肩而过,我至今还记得在吉林工业大学礼堂看过的影片《决裂》,我还记得吉林工业大学校部楼前主干道两旁,用草席搭建的上百米的墙上贴满了大字报。

 

大约是1968年,奶奶领着我到吉林工业大学“造反楼”前参加为在文革武斗中死难者举行的追悼会……所有这些,成为我后来学教育、研究教育、以及反思中国教育的一个起点。毕业留校后,我有15年时间从事学生工作。这为我后来的教育理论研究奠定了非常好的微观教育经验基础,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体验、感悟和理解“学生”意味着什么、“老师”意味着什么、“教育”意味着什么。

 

从事学生工作可以使我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强烈的未来与创新意识,因为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在那样一个好书辈出、思潮跌宕的“八十年代”,我养成了购书、读书、品书、荐书的习惯,养成了从研究视角看待、反思工作的习惯。我现在主要是从事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是“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中国教育学百年学科史”、“中小学校长、教师原生态教育思想”等。

 

我的追求是用心讲好每一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有意义的文章;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倾听、包容、多元;黎明即起,有书相伴,乐在其中。


 


从事理论研究到实践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在接受采访时,于伟回忆说:


“对我来说,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一下子到小学来当校长,确实落差比较大。比如工作节奏不适应,小学的节奏比较快,中午休息时间比较短,在大学休息时间比较长。比如大学的走廊比较安静,小学就不一样,一到下课,走廊包括操场上,到处都是孩子们喊闹的声音,所以真是有些不适应。

我觉得这都是表象,更大的不适应就是学校任命我当小学校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到小学能干啥,我能不能当了这个校长,能不能管了这个学校,尤其附小是一个有很好传统的学校。”

 

然而,三个月后,基于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于伟提出率性教育的理念: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这一理念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016年他被中国网评为“中国好校长”。



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学有多厉害!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48年,是一所具有实验性和示范性的全日制小学。目前在吉林省长春市和广东省东莞市两地共有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学生近万人。

 

 

光看这个数据,就知道这个小学不简单。而他们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其素质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边学边玩:简易方式让孩子走近科学


小学科学教育更多的是想象性的、体验性的、操作性的,而不是简单地讲一本知识。”于伟说,“老师有招法,用简易方式让孩子走近科学。比如说,让孩子们了解空气与动力之间的关系,不同年级玩儿的东西不一样,但是保证班级所有孩子都上场。二年级让孩子们叠纸飞机,有的飞机能飞几米甚至十几米,有的刚飞出去就掉下来了,孩子们获得感性体验;三年级同样的课程内容讲法不一样,让孩子们做降落伞,降落伞的下降速度和做的形状、使用材料、伞面大小等都有关系,有的降落伞能飘半天,有的像坠个小秤砣笔直往下掉;四五年级,用气球做动力推动小汽车向前跑,看看谁的车跑得远……总之,小学以培养兴趣为主,不一定学多高深,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社团和教学实践:给孩子种下科学精神的种子


除了国家课标规定的要做,设计更多活动和实践把“需要学生做的”也做好,这是于伟校长的体会。“东北师大附小有一些科技类社团,像航模车模社团、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对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将来升入中学、大学,深入学习物理、化学、科学等学科奠定很好的基础。”于伟说。

 

此外,在教学环节体现科学精神,“比如让孩子们逐渐培养观察的习惯,观察校园中的树一个月之中有什么变化,观察对比南湖的树与校园的树,研究盆栽大蒜一个月有什么变化……让孩子们首先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观察,培养观察能力。之后,写观察日记,一个月可能只写几百字,可是孩子得到的远远超过几百字。这一整个过程非常重要,比让孩子学会一个结论还要重要。这一过程培养起孩子的科学精神,即我要研究一个东西先要观察,之后要详细记录,最后再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实际上在小学,就给学生种下了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种子。”

 


阅读大量科普读物:与科学课结合可以这样做


前置阅读,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像《植物世界》之类的书籍,孩子先有感性认识,带着思考和疑问走进课堂;课堂阅读,深化理解,像《中外名人传记》、《科学史探险》等书籍,与课文紧密结合,孩子的认识更透彻;课后阅读,补充拓展,像《百大人体探秘》、《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宇宙之谜》等。

此外,于伟校长建议家长们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书店图书馆、走进博物馆,还为家长们给出温馨提示,“宽容孩子偶尔出现的破坏性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得益于家长的耐心。”

 

     这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小学,别人家的校长!也希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加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来!

 

本文综合参考自中国网教育频道、东北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