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甲硝唑-氟尿嘧啶核苷纳米颗粒可协同靶向肿瘤内微生物群和肿瘤细胞

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明多种肿瘤中存在细菌浸润,这与肿瘤的发展和肿瘤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然而,虽然抗生素可以抑制肿瘤内细菌的生长,但抗生素的全身分布也会导致体内其他微生物群发生失衡,进而诱导新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一临床挑战,卫生部北京医院马洁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伟教授合作设计了一种将抗生素进行纳米化的新策略。
本文要点:
(1)甲硝唑是一种抗广泛性厌氧菌的抗生素。研究者将甲硝唑与氟尿嘧啶核苷相连,形成两亲性小分子甲硝唑-氟尿嘧啶核苷,其在亲水性溶液中会进一步自组装为甲硝唑-氟尿嘧啶核苷纳米颗粒(MTI-FDU)。连接子中的二硫键会在肿瘤微环境中对高水平的谷胱甘肽(GSH)做出响应。研究发现,MTI-FDU能够在两种具有瘤内细菌的肠道癌症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
(2)研究表明,该纳米颗粒递送的甲硝唑可以攻击肿瘤内的细菌,而它对肠道微生物稳态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TI-FDU可通过清除细菌和细菌产物来塑造肿瘤免疫微环境。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将肿瘤内微生物群和肿瘤细胞作为双重靶点实现了协同的抗肿瘤作用。由抗生素组成的纳米颗粒在治疗有细菌浸润的肿瘤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临床优势,其不仅可以有效地杀死促瘤细菌,也能够保持患者菌群的平衡。
Chunxiao Gao. et al. Synergistic Target of Intratumoral Microbiome and Tumor by Metronidazole−Fluorouridine Nanoparticles.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2c1130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11305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