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利用纳米抗体功能化的纳米孔传感器对蛋白质进行特异性检测

纳米孔是一种无标记的单分子分析工具,其在蛋白质随机传感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奥胡斯大学Jørgen Kjems和格罗宁根大学Giovanni Maglia构建了一种ClyA纳米孔,并通过5 - 6 nm的DNA连接物将不同的纳米抗体在其外围进行功能化修饰。
本文要点:
(1)实验分别利用Ty1、2Rs15d、2Rb17c和nb22纳米抗体特异性识别大蛋白SARS-CoV-2 Spike、中型HER2受体和小蛋白(小鼠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muPA))。研究发现,Ty1、2Rs15d和2Rb17c修饰的孔能够分别随机传感Spike蛋白和HER2受体,未结合的纳米体会在DNA连接体的促进下在纳米孔内移动并引发可逆的阻断,而与孔外的大型和中等大小的蛋白质接触会导致纳米抗体的动态运动减少,并增加通过开放孔的电流。
(2)研究表明,三利用聚体Spike蛋白和多聚Ty1纳米抗体之间的多价相互作用,进而能够检测到皮摩尔浓度的Spike蛋白。相比之下,较小的muPA蛋白的检测则遵循不同的模型。muPA会与nb22络合并进入孔中,以产生更大的阻塞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血液中的成分并不会影响该纳米抗体功能化的纳米孔的传感性能,因此该纳米孔具有临床检测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重要应用潜力。
Xialin Zhang. et al. Specific Detection of Proteins by a Nanobody-Functionalized Nanopore Sensor. ACS Nano. 2023
DOI: 10.1021/acsnano.2c1273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12733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