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commun.: 控制电位以抑制纳米线负极SEI膜的形成!

第一作者:Won Jun Chang
通讯作者:Won Il Park
通讯单位:韩国汉阳大学
核心内容:
1. 控制界面上的电位来抑制SEI膜的形成。
2. 使用原子级薄且离子渗透的PS来控制电位。
实现高效和超快充电电池的关键是开发具有大的储能容量,高的结构完整和稳定性以及快速电子/离子传输的电极材料。高容量材料(如Si,Ge和Sn)被广泛研究,但由于它们的体积变化大和电极表面上不稳定SEI的形成,往往在循环中容量衰减比较严重。设计特殊形貌的各种纳米结构可有效缓解由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变,然由于负极暴露于电解质的表面积增大,产生与SEI稳定性的权衡。
为稳定负极上的SEI,通常设计形貌为包覆中空材料(如Si/SiOx纳米管)或中空的笼形纳米颗粒(如Si@C和Ge@C蛋黄-壳结构)。壳层通过防止电解质和负极之间的直接接触而提供用于稳定SEI形成的表面,而内部空隙允许负极材料的自由膨胀。
然而在每个纳米级核的大表面上存在壳/SEI层,增加了纳米结构之间的锂离子和电子传输的串联电阻。这种阻力在小电流循环下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大电流下会出现问题。此外,大多数电化学反应受电位差或梯度的控制,因此可以探索控制电位来控制SEI,此法主要集中在物理界面本身。
有鉴于此,汉阳大学Won Il Park课题组通过控制电化学界面上的电位来抑制负极上形成SEI膜。
图1. 电化学界面设计电位的策略。
该课题组设计了将具有高密度的镍硅化物纳米线(NiSiNW)选择性地锚定在石墨烯微管(GrμTs)的内表面上(称为NiSiNWs@GrμT)。 GrμTs内部的电解质与外部电位负载电隔离,消除了在锂化期间驱动NiSiNW表面上形成SEI的电势差累积。
为了克服由SEI引起的基本限制,该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概念,引入了潜在护套(PS)的薄壁,其在空间上和电上与电解质分离。高密度的NW固定在护套的内表面。尽管通过大面积的NW和内部电解质界面不会发生Li离子的插入和脱插,但是无SEI的NW表面提供了便于Li传输的路径,适合于超快的锂化/去锂化。
采用这种方式,NiSiNWs@GrμT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20 C下循环2000次后,仍具有超过700 mAh g-1的高比容量(84%的容量保持率)。此外,容量衰减显著降低,在80 C时比容量为780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88%以上(vs.1 C比容量)。
图2. NiSiNWs@GrμT的制备和结构分析。
图3. NiSiNWs@GrμT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图4. 循环后NiSiNWs@GrμT的形貌和SEI表征。
此方法基于通用的电化学,因此适用于其他材料(如Si基负极)以进一步改善电化学性能,还可以用于其他电化学装置和组件。
参考文献:
Controlling electric potential to inhibit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mation on nanowire anodes for ultrafast lithium-ion batterie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5986-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986-9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