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赵天聪研究员发表评述:多孔材料的构筑方法
纳米人
2023-08-17
微观和纳米尺度上,孔隙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特征,含有孔隙的材料被称为多孔材料。孔隙结构赋予材料更高的比表面积,增强了质量传递效率,并改变了材料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显著改变了材料性能。到目前为止,以介孔材料和金属/共价有机框架(MOF/COF)为代表的多孔材料为许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由于多孔材料的重要性,孔隙的工程和应用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多孔材料可以根据孔隙大小分为微孔材料、介孔材料和大孔材料,它们的合成方法包括自模板法、软模板法、硬模板法等。当前多孔材料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类:(1)孔隙结构的工程化;(2)孔隙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的合成方法意味着不同的孔隙结构构建方式,而不同的孔隙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性能表现。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一直在多孔材料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因此,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受邀,在ACS Central Science组织虚拟专刊,回顾了近几年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关于多孔材料合成与应用的代表性工作。这些文章根据解决的挑战进行分类:微孔结构的构建,介孔的协同组装,大孔形成的模板方法,孔隙结构对质量传递的影响以及孔隙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所选文章直面这些挑战,为多孔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entsci.3c00916赵东元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应用研究,发展合成了19种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及系列新组分、结构的有序介孔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合成新方法体系,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开创性成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800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t. Mater., Nat. Chem., JACS, Angew, Adv. Mater等顶级期刊,被引13万余次,h指数178(谷歌学术),连续多年(2011-2021)被列为全球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科学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国际介观结构协会成就奖(2008)、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9)、印度化学会Rao Award(2013)、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2016)、中国分子筛成就奖(2017)、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2018)、Khwarizmi 国际奖(2019)、Nano Research Award(2020)、ACS Nano Award(2021)等。赵天聪: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赵东元院士,随后在赵东元院士团队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新型介观介孔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hem.、Nat. Rev. Ma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论文总被引1500余次。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杨帆专项、中国化学会分子筛新秀奖、纳米肿瘤学会青年委员等。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后,欢迎交流合作,感兴趣的同学可联系: zhao_tc@fudan.edu.cn或zhaotc@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