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八层核壳结构的MOF,曾华淳Nature子刊监测氢溢流!

第一作者:Guowu Zhan
通讯作者:曾华淳
通讯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
研究亮点:
1. 用套层的ZIF-67@ZIF-8纳米立方块研究氢溢流现象。
2. 在套层MOF外表面负载Pt纳米颗粒用于产生氢原子,溢流到ZIF-67使其分解。
3. 以ZIF-67@ZIF-8纳米立方块中壳层厚度作为标尺去测量氢溢流距离。
氢溢流是指固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原有的活性中心)经吸附产生出一种离子的或者自由基的活性物种,它们迁移到别的活性中心处(次级活性中心)的现象,前者是Pt、Pd、Ru、Rh和Cu等金属原子。【1】
氢溢流被证实是催化加氢反应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但是在能源存储领域,氢溢流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关MOF材料中的氢溢流现象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话题,主要的焦点在于氢溢流的距离到底是多远?
有鉴于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华淳教授课题组用套层的(ZIFs@)n−1ZIFs(ZIFs= ZIF-8或者ZIF-67)纳米立方块深入研究了氢溢流现象。
图1 用套层的(ZIFs@)n−1ZIFs(ZIFs= ZIF-8或者ZIF-67)纳米立方块研究氢溢流现象的整体思路
首先,他们合成了ZIF-67@ZIF-8纳米立方块的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然后在ZIF-8表面负载Pt纳米颗粒。实验过程中,氢气在Pt纳米颗粒表面解离,迁移到临近的ZIF-8材料中,最后到达ZIF-67中促使其分解。通过调控不同厚度ZIF-8(0-50 nm)壳层,来直接探测氢溢流的距离。
图2 套层的(ZIFs@)n−1ZIFs纳米立方块的示意图及TEM /HAADF-STEM照片
图3 套层的(ZIFs@)n−1ZIFs纳米立方块EDX面扫描及线扫描
图4 ZIF-67, ZIF-8,Zn/Co-ZIF和(ZIFs@)n−1ZIFs纳米立方块的XRD谱图
图5 ZIF/M(M=Pt,Au和Ag)复合材料的表征
为了证明从Pt纳米颗粒上面溢流过来的氢原子可以使ZIF-67分解,作者借助XRD深入研究了不同组分在不同温度下氢气处理之后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单纯的ZIF-67在300 oC下依然能稳定存在,但是ZIF-67/Pt复合材料在180 oC就开始降解,这一结果充分说明Pt上面溢流过来的氢原子足以使ZIF-67分解,通过监测ZIF-67分解情况来直接说明氢溢流现象是可行的。
图6 不同温度下氢气处理后ZIF/Pt复合材料的表征
图7 不同ZIF/Pt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表征
图8 ZIF-67氢解过程表观活化能的比较
有了以上实验方面的证据,为了更进一步研究氢通过ZIF-8壳层的厚度,即氢溢流的距离,作者构建了不同ZIF-8壳层厚度的ZIF-67@ZIF-8纳米立方块复合材料。通过调节合成策略,成功合成出ZIF-8壳层厚度为5,10,20,30和50 nm的复合材料,并用相关仪器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ZIF-67降解速度随着ZIF-8壳层厚度增加单调减弱。
图9 不同ZIF复合材料中氢溢流现象
该工作为研究高温条件下,ZIF中的氢溢流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后续的研究工作可以将MOF与贵金属材料结合,发挥MOF的优势,进一步研究氢气储存领域的氢溢流问题。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A2%E6%BA%A2%E6%B5%81/6376433
2. Guowu Zhan and Hua Chun Zeng*. Hydrogen spillover through Matryoshka-type (ZIFs@)n−1 ZIFs nanocubes[J]. Nat. Commun.,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6269-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69-z
曾华淳教授:
课题组主页:
http://cheed.nus.edu.sg/stf/chezhc/000731zenghc.html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