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王春生Nature:全固态锂电池界面设计

Nanoyu
2023-10-25


微信截图_20231026033354.png

由于锂负极处的锂枝晶生长和正极处的高界面电阻,高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堆压下的运行具有挑战性。

在这里,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在Li/Li6PS5Cl界面成功设计了一个Mg16Bi84中间层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并在LiNi0.8Mn0.1Co0.1O2(NMC811)正极上设计了一个富氟中间层来降低界面电阻。

文章要点

1在镀锂-剥离循环期间,镁从Mg16Bi84中间层迁移到锂负极,将Mg16Bi84转化为多功能LiMgSx-Li3Bi-LiMg结构,其中各层分别充当固体电解质中间相、多孔Li3Bi子层和固体粘合剂(焊接多孔Li3Bi到锂负极)。

2Li3Bi亚层具有高离子/电子电导率,使得Li仅沉积在锂负极表面并生长成多孔Li3Bi亚层,从而改善压力(应力)变化。由于F正离子在4.3V高电位下电化学迁移到NMC811中,稳定了正极,因此具有富F中间层的NMC811转化为F掺杂NMC811正极。

3负极和正极中间层设计使NMC811/Li6PS5Cl/Li电池在2.55 mAcm2时实现7.2mAhcm2的容量,而LiNiO2/Li6PS5Cl/Li电池在2.55 mAcm2时实现11.1mAhcm2的容量。在2.5MPa的低电堆压力下,电池级能量密度为310 Whkg1

Mg16Bi84负极中间层和富氟正极中间层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堆压下实现高能量和快充提供了通用解决方案。

 微信截图_20231026033703.png

参考文献

Wan, H., Wang, Z., Zhang, W. et al. Interface design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653-w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653-w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