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Nature Catalysis!
米测 技术中心

现存问题
解决思路
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Co(CN)3催化剂(图1)所示。SEM显示,微晶尺寸约为5~20 μm,表面光滑,形状规则。在170°C下获得的晶体呈现立方形态,在175℃的中等温度下,生成截短的八面体中间结构,而在180°C下获得的晶体是八面体。HAADF-STEM通过显示规则的二维晶格证实了晶体得对称性。进一步利用单晶XRD、EPR调查产物的原子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钴离子与6种氰化物配位,氰化物与钴离子在两端呈线性连接,氰化物配位的钴骨架结构化学式为Co(CN)3。研究通过XAS进一步表征了钴位点的确切配位结构(图2)。Co(CN)3的吸收边能量位置高于钴箔,且接近Co2O3,表明钴具有接近+3的氧化态。Co(CN)3的傅里叶变换EXAFS谱在~1.44、1.93和2.49 Å处有三个主峰。EXAFS小波变换表明,Co(CN)3在~4.5 Å−1处有一个峰强,短于Co-O和Co-Co的峰值。表明该晶体中没有Co-Co键和钴位点的孤立性,三个峰为Co-N/C峰。进一步研究发现只有C3-Co-N3猜想可以很好地再现EXAFS结果,证明了钴周围的不对称配位结构。


利用合成的Co(CN)3研究了配位环境的影响及面对ORR性能的影响(图3)。与Co(CN)3-Oct相比,Co(CN)3-Oct表现出更高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这表明ORR活性受钴位点配位环境的控制。Tafel斜率表明Co(CN)3-Cub和Co(CN)3-Oct与商业Pt/C具有相似的动力学。旋转圆盘电极衍生的K-L图表明,Co(CN)3-Cub和Co(CN)3-Oct的反应近似为四电子反应。稳定性测试表明,Co(CN)3-Cub在12 h测试仅损失20 mV,Co(CN)3-Oct在10000次循环后损失了35 mV的半波电势。进一步在实际燃料电池中进行测试。Co(CN)3-Cub MEA在H2-O2电池中电流密度为3.84 A cm−2时的峰值功率密度为1.67 W cm-2,超过了商用Pt/C时的峰值功率密度为1.44 W cm−2。此外,在0.5 A cm−2的恒电流密度稳定性下,经过12 h的MEA测试,电池电压几乎没有变化,证实了Co(CN)3催化剂的高稳定性。

研究采用DFT和光谱表征进一步研究Co(CN)3催化剂的高性能来源和配位环境下的结构-性能关系(图4)。4电子ORR计算表明*OH脱附具有最大的自由能差,是决速步骤(PDS),五配位是最不饱和的表面位点,与附加吸附物的配位倾向最小,与*OH结合最弱,相应的PDS的能垒最低,表明五配位钴位在热力学上更有利于ORR的发生。ATR-SEIRAS实验证明了五个配位钴位点对*OH的吸附减弱,确定了反应中间体及其与钴位点的紧密结合程度。通过电化学方法还测量了氢氧化物在微晶体表面的吸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OH在五配位钴位上的吸附较弱,因此更容易解吸,从而导致活性增加。

总结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