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诺贝尔奖,这位59岁的副教授只靠一篇1.0的文章!

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美国科学家Donna Strickland。这位女科学家看起来实在是一位 “小人物”。和屠呦呦一样,如果不是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连维基百科都查不到她的信息。
Donna Strickland
从来没有发表过Nature或Science,没拿过什么了不起的奖,即便是当选过美国光学会主席,维基百科也没有把她收录。获奖之后的10分钟,神速的维基百科才给她建立词条。
自从1997年进入滑铁卢大学至今20多年,竟然还没有评上教授职称。59岁了还是一个副教授,寂寂无名。
她和她的导师同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诺奖代表作所发表的期刊叫《光学通讯》,目前影响因子1.8左右,当年大概也就是1.0左右。
令人吃惊的是,发表了近20年之后的2002年,你才能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章,而现在这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却超过4000次,远超无数的Nature、Science文章。
而这个原创性成果,不过是当年随意做的一个有趣实验而已。在她的主页上,她自己甚至都没把这篇文章,列为自己的代表作。
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为继居里夫人和梅耶尔之后,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
接到获奖电话的Donna Strickland
据知情人爆料,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Mourou有个学生Williams非常聪明。有一天Williams好奇:如果光纤和放大器调个顺序会怎么样?问完后他回家了。
Mourou看实验室里还有个女学生在,就让她按Williams的想法做实验。实验非常简单,随便谁都能做。而这个学生就是Donna Strickland。
做完后,Mourou也没意识到有多重要,就把结果发在《光学通信》上,这本杂志影响力小,好处就是发表快。
就是这篇文章,让师生二人若干年后获得了诺奖。
有人说,她靠这篇文章吃了一辈子。除了这篇诺奖代表作,几乎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然而,美国光学会主席的选举,似乎没有这么随便。我猜,她应该只是不善于表演。
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2个道理:
1. 找到对的导师,很大程度上就是找到了对的人生!
2. 在科研领域,勤奋往往比聪明更实在!
Donna Strickland的个人主页:
https://uwaterloo.ca/physics-astronomy/people-profiles/donna-strickland
本文综合整理自Donna Strickland课题组网站、访谈以及维基百科、科学网等。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