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中的双刃剑——硝酸锂

第一作者:Yifan Ye
通讯作者: Jinghua Guo、Yuegang Zhang
通讯单位: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清华大学
研究亮点:
1. 研究了LiNO3浓度对于电池库伦效率、容量保持率的影响。
2. 解析了其内在机理。
3. 为今后硝酸锂添加剂的使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研究背景
锂硫电池作为新一代储能电池体系,因其高比容量(1675mAh/g)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是锂硫电池体系中仍旧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穿梭效应”是源于多硫化锂自身在电解液中溶解的特性,因此放电时只要产生多硫化锂,“穿梭效应”就不可能根除。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抑制“穿梭效应”发生的程度来满足我们对锂硫电池容量和循环稳定性的需求。
硝酸锂(LiNO3)添加剂可谓是抑制“穿梭效应”的一个有力武器。根据前人报道,LiNO3可以在金属锂负极形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从而避免溶解在电解液中的多硫化锂与金属锂反应发生还原。另外,LiNO3也可以抑制电池产气。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有研究发现用LiNO3处理过的锂片在不添加LiNO3的电解液中循环性能并不是很好。并且LiNO3除了还原生成SEI外,还有催化多硫离子还原的效果。因此,LiNO3对硫正极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作用。
成果简介
有鉴于此,清华大学张跃钢教授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Jinghua Guo教授课题组通过对含不同LiNO3浓度的电解液中硫复合物正极形貌和结构的分析,发现了LiNO3浓度对于电池库伦效率、容量保持率的影响,并解析了其内在机理。
图1. 在不同硝酸锂浓度电解液中的循环比容量(a) 和循环效率(b),第500周(c),800周(d) 和1000(e) 周的充放电曲线,比容量(f) 和标准化容量(g)。
要点1. 电池在不同硝酸锂浓度电解液中的性能(图1)
作者首先配置了LiNO3含量为0.1 M, 0.5 M和1.0 M的电解液,之后以CTAB修饰的S-GO复合电极作为正极材料进行充放电循环(分别以C-0.1, C-0.5和C-1.0表示在不同LiNO3浓度下循环的电池)。
经过1000周的循环,作者发现在比容量方面,C-0.5的比容量表现为最高(436 mAh/g),C-0.1(293 mAh/g)和C-1.0(262 mAh/g)相差不多;在库伦效率方面,C-0.5和C-1.0相差无几,C-0.1最差,即:高浓度LiNO3有利于库伦效率的提升和保持,而电池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与LiNO3浓度无线性关系。而这一结果并不支持人们对LiNO3作用的普遍认知。
要点2. LiNO3影响电池性能的机理
通过观察循环1000周后充电态的正极形貌,作者发现S-GO片层结构在经过长循环后大部分被破坏。但是随着电解液中LiNO3浓度的增大,极片中完好的片层结构也依次增多。这说明LiNO3有保持正极结构的作用。这仍不能解释上文中的实验现象。
图2. 初始制备的S-GO极片(a )以及在含0.1 M (b),0.5 M (c)和1.0 M (d)硝酸锂电解液中循环1000周后充电态极片的SEM图像(红色箭头表示S-GO层状结构)。
表面结构的改变意味着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因此,作者使用X射线吸收光谱(XAS)表征极片表面(TEY模式)和体相(TFY模式)中C和S物种的变化。根据测试结果,作者发现随着LiNO3浓度的增加,CO32-物种的含量降低,含S-O键的高价S物种含量升高。其中,含CO32-层不利于锂离子的传输,增加了离子传输阻碍,而高价S物种不能可逆还原,会使电池容量降低。
图3. C (a)和S (b)物种在不同测试模式下的K边吸收谱;不同硫物种含量随LiNO3浓度增加的变化规律(c);在低浓度和高浓度LiNO3电解液中硫物种含量分布示意图(d)。
综合上述测试结果,作者推断LiNO3在电解液中起到两种作用:1.增加硝酸锂的浓度会降低硫利用率,从而使电池容量下降;2.硝酸锂可以保护正极材料结构不受破坏,有利于提升库伦效率和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及容量保持率。这两种作用同时存在,使得硝酸锂像一柄双刃剑,在不同电池体系和需求中硝酸锂浓度需要准确地调控。
图4. LiNO3影响电池性能的机理
这一发现为今后硝酸锂添加剂的使用提供了一定指导,作者提出如下意见:1.在中等充电速率下,中等浓度的硝酸锂有利于维持碳基质的结构稳定,且不过多消耗活性的硫;2.在高充电速率下,高浓度的硝酸锂有利于提升电池在大倍率下的循环性,这时,对硫的消耗并不是主要问题。
小结
此论文中作者另辟蹊径地对硝酸锂添加剂的作用做了研究,详尽地解释了硝酸锂的加入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现象背后的机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论文分析表征详细,行文逻辑线索通达顺畅,因此笔者希望对此论文感兴趣读者可以从原文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打实基础。祝大家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Ye Y, Song M K, Xu Y, et al. Lithium nitrate:A double-edged sword in the rechargeable lithium-sulfur cell[J]. Energy StorageMaterials, 2018.
DOI: 10.1016/j.ensm.2018.09.022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18.09.022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