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Nature Nanotechnology!

研究背景
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和低成本的制造工艺,成为下一代光伏材料的理想选择,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发光器件等领域。与传统的硅基材料相比,钙钛矿材料具有更高的光吸收效率、更广泛的光谱响应和更低的加工成本等显著优势。然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尤其是在宽带隙钙钛矿(WBG)材料的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晶体质量较差、相分离现象以及器件的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大面积器件的效率和商业化应用。
在此,武汉大学柯维俊教授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iracetam shapes wide-bandgap perovskite crystals for scalable perovskite tandems”的最新论文。他们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晶体修饰剂——吡拉西坦(piracetam),专门用于改善宽带隙钙钛矿的晶体结构和光电特性。该团队利用吡拉西坦显著提高了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尺寸和结晶质量,使得钙钛矿薄膜表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并成功解决了大面积器件中常见的表面粗糙、不均匀性等问题。
研究通过吡拉西坦的调节,研究人员不仅促进了宽带隙钙钛矿的优先(110)晶面取向,还通过与PbI2反应在晶界形成一维(Pi)PbI3钙钛矿纳米针,进一步减少了缺陷,提高了光电均匀性和薄膜的稳定性。最终,该研究团队成功获得了具有较高PCE的大面积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s)。在0.07 cm²和1.02 cm²的小面积和大面积器件中,分别实现了28.71%(认证28.13%)和28.20%(认证27.30%)的高PCE,并且小面积与大面积器件之间的PCE损失仅为0.51%。
研究亮点
(1)实验首次引入了晶体修饰剂吡拉西坦(piracetam)来调节宽带隙钙钛矿的成核过程,得到了大尺寸晶粒、优先(110)取向和均匀的光电特性。
(2)实验通过吡拉西坦与PbI2的反应,在晶界形成了一维(Pi)PbI3钙钛矿纳米针,显著提升了钙钛矿的结晶质量,减少了缺陷并增强了晶粒表面的平整度。
(3)实验通过调节WBG钙钛矿的晶粒生长和光电特性,成功提高了大面积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s)的性能和可重复性,获得了28.71%的PCE(认证值28.13%)和28.20%的PCE(认证值27.30%)分别在0.07 cm²和1.02 cm²的面积下。
(4)实验通过优化WBG钙钛矿的均质化过程,实现了大面积TSCs的高效能量转换效率,证明了该方法在不同钙钛矿组成中的广泛适用性,提升了PCE从23.56%至25.71%用于单结1.56 eV带隙太阳能电池。
图文解读
图1:吡拉西坦作用于宽带隙钙钛矿示意图。
图2:吡拉西坦对宽带隙钙钛矿薄膜晶体的影响。
图3:吡拉西坦对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影响。
图4:2T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总结展望
总之,本文展示了吡拉西坦作为晶体修饰剂的有效性,通过该方法获得了具有优先取向、减少缺陷、提高结晶性和超平滑表面的高质量宽带隙(WBG)薄膜,并进一步形成一维(Pi)PbI3钙钛矿以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开路电压(Voc)的损失,并大幅提高了WBG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和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的功率转换效率(PCE)。
值得注意的是,吡拉西坦的引入最小化了小面积和大面积串联器件之间的效率差距,2T全钙钛矿TSC在0.07 cm²和1.02 cm²的孔径区域分别实现了PCE 28.71%(认证值28.13%)和28.20%(认证值27.30%)。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针对大面积串联模块仍然存在挑战,尤其是在相分离和离子迁移方面更加显著。进一步的进展需要采用Br减少的WBG子电池、无PEDOT:PSS的NBG子电池、稳健的隧穿层以及可扩展的沉积技术,并结合先进的界面工程策略,以推动全钙钛矿串联技术的持续发展。
原文详情:
Fu, S., Zhou, S., Meng, W. et al. Piracetam shapes wide-bandgap perovskite crystals for scalable perovskite tandems. Nat. Nanotechno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1899-z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