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动态稳定的二钾玫棕酸盐界面相实现了基于NASICON型电解质的锂-三氟化铁转化电池

由于Ti4+组分易被还原,Li1.3Al0.3Ti1.7(PO4)3(LATP)电解质面临严重的结构分解和形貌劣化问题,阻碍了基于LATP的固态电池发展。鉴于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Chilin Li等提出采用具有动态稳定性的p型半导体二钾玫棕酸盐(K2C6O6,DKR)作为界面缓冲层来增强锂-LATP界面的耐久性。
本文要点:
(1)这种兼具层间润滑、电子阻挡和锂离子传导能力的DKR缓冲层能够紧密附着在LATP陶瓷表面,与锂金属形成肖特基接触,赋予阳极界面动态电化学稳定性、更快的Li+溶解迁移速率和更优的界面动力学特性,从而实现长期循环(超过1200小时)无枝晶的锂沉积/剥离行为。
(2)基于该策略的LATP锂-三氟化铁转化固态电池展现出更高的可逆容量(568.1 mAh·g−1)和更长循环寿命(350次)。即使在正极-电解质界面未润湿条件下,高载量(3 mg·cm−2)FeF3仍能提供545.4 mAh·g−1的初始容量和400 mAh·g−1的可逆容量。这种动态稳定缓冲层策略为LATP基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M. Lei, S. Fan, H. Wu, K. Huang, K. Chen, C. Li, Dynamically Stable Dipotassium Rhodizonate Interphase Enables NASICON-Type Electrolyte Based Li-FeF3 Conversion Batteries. Adv. Energy Mater. 2025, 2500908.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500908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