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Advanced Materials | 极化激元技术应用新突破

纳米人
2025-06-13


随着5G、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快速发展,全球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检测挑战。传统光学检测技术虽能实现快速无损检测,但其分辨率受限于光的衍射极限,难以满足未来制程的需求。更严峻的是,未来复杂的三维堆叠芯片技术,可能使得传统检测手段对埋藏在数十层结构之下的缺陷完全"失明"。


据统计,在7纳米以下制程中,因检测盲区导致的芯片良率损失高达15%,每年给全球半导体产业造成超过200亿美元的损失。特别是在存储芯片领域,随着3D NAND堆叠层数突破200层,传统检测技术已接近失效边缘。因此,亟需发展新型晶圆缺陷无损检测技术,为未来半导体先进制造提供新方案。


1.jpg


自集成电路诞生以来,光学检测技术始终是晶圆制造的"守门人":

  • 明场成像,虽能捕捉高分辨率图像,却对低对比度缺陷视而不见。

  • 暗场技术,可敏锐识别表面缺陷,但对亚表层结构束手无策。

  • 原子力显微镜,虽达纳米级精度,却只能做"表面文章",对三维堆叠结构无能为力。


鉴于此,澳门科技大学欧清东助理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戴志高教授、厦门大学陈焕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Qiaoliang Bao教授合作者以“Natural van der Waals Canalization Lens for Non-Destructive Nanoelectronic Circuit Imaging and Inspection”为题,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并被遴选为期刊封面文章。


1749781293954809.png


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将暗场光学、原子力显微镜与 α-MoO3范德华材料透镜相结合,提出一种新型超分辨成像方案。同时,这项研究为极化激元的技术应用,指明了一个新方向。


该极化激元超分辨成像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

1.超高分辨率: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15纳米级(λ/689)检测精度,相当于在足球场上识别出一粒芝麻的清晰轮廓。

2.三维透视:首次实现封装电路的缺陷无损成像。在演示实验中,研究团队成功观测到位于表面绝缘层之下的40纳米级缺陷。

3.全向检测:理论上,得益于α-MoO3材料的双轴光学特性,可突破传统天然晶体或者人工超材料只能单向成像的限制。


  • 基于光学平带色散的超分辨成像概念

1749781281136378.jpg

图1. 光学超透镜示意图 。(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 基于α-MoO3声子极化激元的渠化透镜工作原理

1749781266312821.jpg

图2. 三个方向、多个频率的极化激元渠化,实现光场无衍射传播。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分辨解析与成像

1749781241503791.jpg

图3.空间解析度达15nm,对应空间光的解析能力为λ/689.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 纳米电路缺陷的无损检测,开辟极化激元技术应用新方向

1749781223591206.jpg

图4. α-MoO3透镜用于封装后的纳米电子电路成像与缺陷检测。图源:Advanced Materials)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功制备了基于无需光刻的二维材料超高解析度成像透镜,其成像性能显著优于以往报导的亚波长超透镜。鉴于近期二维光学材料的不断发现,此类超分辨成像技术可以在太赫兹或可见光波段拓展实现。该技术基于低损耗二维材料平台,为突破衍射极限的近场显微成像提供了新途径,有望推动纳米结构与生物分子的光学成像研究。该工作得到了澳门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信息:

第一作者: 澳门科技大学欧清东助理教授厦门大学薛淑雯博士

通讯作者: 澳门科技大学欧清东助理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戴志高教授、厦门大学陈焕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Qiaoliang Bao教授

Qingdong Ou, Shuwen Xue, Weiliang Ma, Jiong Yang, Guangyuan Si, Lu Liu, Gang Zhong, Jingying Liu, Zongyuan Xie, Ying Xiao, Kourosh Kalantar-Zadeh, Peining Li, Zhigao Dai, Huanyang Chen, Qiaoliang Bao, Natural van der Waals canalization lens for non-destructive nanoelectronic circuit imaging and inspe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2025, 37, 2504526.


原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504526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

万言堂

纳米人 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