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atalysis:颠覆认知!CO₂还原新机制

第一作者:Yudhajeet Basak, Christian Lorent
通讯作者:Christian Lorent, Holger Dobbek
通讯单位:柏林洪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
全文概要
本文通过原子分辨率晶体学与光谱技术,首次捕获了CO脱氢酶(CODH)催化CO₂还原的动态全周期结构,揭示了Ni-Fe金属簇的“分子机器”工作机制。研究发现:Ni(I)以罕见的T形配位和金属自由基特性驱动CO₂活化,而Fe(II)的构象开关协同调控底物结合与质子传递。这一机制不仅解决了酶催化中长期争议的电子传递路径问题,更为设计高效、廉价的仿生CO₂还原催化剂提供了原子级蓝图。亮点包括:
1. 关键中间体结构:首次解析Cred1、Cint和Cred2全状态,破解CO生成“黑箱”;
2. 金属自由基化学:发现Ni(I)的类自由基反应性,颠覆传统Ni催化认知;
3. 动态协同效应:Fe(II)位移1.2 Å实现底物通道开关,展现酶的结构智慧。
图1. Ni-Fe簇催化CO₂还原的动态机制示意图
研究背景
CO₂的高效还原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其面临高活化能、产物抑制和选择性不足等挑战。自然界中,CODH能够可逆地将CO₂还原为CO和H₂O,其活性中心包含独特的[NiFe₄(OH)(μ₃-S)₄]簇(C簇)。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但C簇在CO₂活化中的电子结构和动态变化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Ni和Fe的氧化态变化、底物结合位点及反应中间体的结构特征仍存在争议。
研究思路与核心发现
1. 多技术联用解析催化中间体
作者以Carboxydothermus hydrogenoformans的CODH-II为模型,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分辨率1.0–1.3 Å)、低温EPR和IR光谱,捕获了催化循环中所有关键中间体的结构(图2):
Cred1状态:Ni(II)与Fe(II)通过μ-OH桥联,呈方形平面几何构型。
Cint状态:Ni(I)呈现T形配位,具有金属自由基特性,是CO₂活化的关键亲核位点。
Cred2状态:CO₂以碳酸盐形式结合,Ni-Fe协同活化底物。
图2. C簇的三种催化状态(Cred1、Cint和Cred2)
2. pH调控揭示CO生成机制
通过“pH跳跃”实验(pH 8.0→4.0),作者观察到CO₂解离为CO的过程(图3)。IR光谱中1971 cm−1处的特征峰(13CO同位素位移证实)表明CO与Ni(I)结合,而Ni的位移(0.7 Å)形成扭曲四面体构型,进一步支持Ni(I)-CO中间体的形成。
图3. pH跳跃诱导的CO₂解离与Ni(I)-CO生成
3. Ni(I)的金属自由基特性
EPR和结构分析表明,Cint状态中的Ni(I)具有未配对电子,其T形配位暴露的开放位点可直接攻击CO₂(图4)。这种金属自由基特性与合成化学中的低配位Ni(I)配合物类似,解释了CODH的高效催化活性。
图4. Ni(I)的T形配位与CO₂活化机制
4. Fe(II)的动态位移与协同作用
Fe(II)在反应中呈现“in”和“out”两种构象(位移约1.2 Å,图5):
“out”构象:结合OH或CO₂配体。
“in”构象:接近Ni(I),可能通过Ni(I)-Fe(II)相互作用稳定中间体。
图5. Fe(II)的构象
5. 催化循环的修订模型
基于所有中间体结构,作者提出新机制(图6):
1. CO₂结合:Cint状态的Ni(I)亲核攻击CO₂,形成Cred2状态的碳酸盐配体。
2. 质子化与C-O断裂:His93和Lys563的氢键网络促进CO₂质子化,生成COOH并释放CO。
3. 电子传递:B簇提供第二个电子,完成循环。
图6.修订的CODH催化循环
三、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首次完整揭示了CODH中Ni-Fe簇的动态催化机制,阐明了Ni(I)的金属自由基角色和Fe(II)的构象变化对CO₂活化的协同作用。这一发现为设计仿生催化剂提供了以下指导:
(1)金属自由基工程:通过调控Ni的配位环境模拟T形Ni(I)活性位点。
(2)动态金属协同:引入柔性Fe单元以优化底物结合与转化。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Ni-Fe相互作用对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该机制拓展至非酶催化体系。
原文详情:
Yudhajeet Basak, Christian Lorent, Jae-Hun Jeoung, Ingo Zebger, Holger Dobbek. Metalloradical-driven enzymatic CO₂ reduction by a dynamic Ni–Fe cluster. Nature Catalysi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388-5.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