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李岩AS:一种高性能3D打印抗冲击复合材料制备新策略!

研究背景
3D打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和可设计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常用基体材料如聚乳酸和环氧树脂等可导致打印构件断裂延伸率低、动态载荷下易失效等问题。目前增韧与能量耗散方法包括柔性聚合物共混、引入刚性颗粒构建多相体系,以及接枝或共聚改性,但这些方法通常存在工艺复杂、兼容性差、增韧效果有限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具有普适性、简单性、显著性的增韧与能量耗散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文章概述
近日,同济大学李岩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B-O动态配位键的通用3D打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增韧与能量耗散策略。研究团队将剪切变硬胶(SSG)引入聚乳酸(PLA)基体中,制备出高韧性智能抗冲击复合材料(PLA/SSG),在拉伸强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断裂延伸率提升40倍,冲击吸能提高330%。进一步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高延展性源于SSG诱导PLA基体的多重开裂与局部塑性屈服,而显著提升的冲击性能则归因于SSG中B-O键引发的“软-硬”相变吸能机制。该策略适用于多数脆性聚合物基体,为3D打印抗冲击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图文导读
图1 一种通用的复合材料增韧和能量耗散策略。(a)将B-O动态交联聚合物作为二级填料引入脆性聚合物基体中,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冲击能量吸收性能;(b)PLA/SSG的制备流程示意图(SSG合成→熔融共混→3D打印成型)。
图2 SSG及PLA/SSG的剪切刚化效应和微结构特征。(a-b)FTIR光谱;(c)SSG的流变曲线;(d)PLA/SSG的频率扫描曲线;(e)剪切刚化效应诱导的∆E'/E'与SSG含量的正相关响应;(f)热重曲线;(g)PLA/SSG在冷冻断裂后的横截面形貌(i. PLA/SSG (100/0), ii. PLA/SSG (98/2), iii. PLA/SSG (70/30)),具有典型的“海岛”结构。
图3 低应变率下的强度-延展性平衡。(a)准静态拉伸应力-应变响应;(b)不同类型PLA/SSG的断裂延伸率和极限拉伸强度,当SSG的质量分数为2%时,PLA/SSG具有40倍的延展性提升;(c)断裂颈缩演化过程;(d)强度-延展性的平衡,44.8%的极限强度提升与52.3%的延展性提高。
图4 高应变率下的抗冲击性能。(a)不同类型PLA/SSG的冲击弯曲载荷-位移曲线;(b)冲击峰值载荷与极限位移曲线;(c)冲击能量吸收对比;(d)断裂形貌对比(PLA脆性断裂i, iii;PLA/SSG韧性断裂ii, iv)。
图5 增韧与能量吸收机制。(a)低应变率下PLA/SSG的增韧机制(多重银纹与剪切屈服的协同);(b)SSG分子链缠结与解缠结的应变率响应;(c)高应变率下PLA/SSG的能量吸收机制(剪切硬化);(d)SSG的jamming相图。
图6 基于PLA/SSG的抗冲击结构设计与性能表征:(a) 原位“离线”浸渍工艺及连续纤维3D打印流程示意图;(b) 亚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测试;(c) 3D打印结构实物展示。
结论
团队提出一种受B-O动态配位键启发的3D打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用增韧与能量吸收策略。通过将剪切变硬材料(SSG)封装于聚乳酸(PLA)基体中,制备出具有自适应力学响应的智能抗冲击复合材料(PLA/SSG),其冲击韧性提升330%,延展性提高40倍,强韧平衡显著改善。该材料兼具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加工性,支持复杂结构的定制化成型,制备的PLA/SSG基亚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较传统复合材料能量耗散提升20.6%。该策略为高性能3D打印抗冲击复合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期刊简介
Advanced Science 是Wiley旗下创刊于2014年的优质开源期刊,发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工程等各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前沿进展。期刊为致力于最大程度地向公众传播科研成果,所有文章均可免费获取。被Medline收录,PubMed可查。最新影响因子为17.521,中科院2021年SCI期刊分区材料科学大类Q1区、工程技术大类Q1区。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