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RR,再发Nature Catalysis!

第一作者:Liviu C. Tānase, Mauricio J. Prieto
通讯作者:Thomas Schmidt, Beatriz Roldan Cuenya
通讯单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
全文概要
如何在铜电极上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CO₂电还原制多碳产物(如乙烯和乙醇)?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团队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的这项研究给出了关键答案——他们通过关联谱学-显微技术(LEEM/XPEEM+NEXAFS+LEED),首次在准原位条件下揭示了Cu(100)单晶在脉冲电位处理下的动态结构演变与化学态变化(图1)。研究发现,短时阳极脉冲诱导形成(n10)晶面并稳定亚表层Cu(I)物种,二者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C₂产物的选择性。该工作不仅明确了脉冲CO₂RR中活性位点的本质,更为“电位-结构-性能”的精准调控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撑。
图1. Cu(100)表面的电化学脉冲
一、研究背景
CO₂电还原(CO₂RR)是实现碳循环与绿色能源转化的重要路径,铜因其独特的碳-碳偶联能力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催化剂。近年来,脉冲电位策略——交替施加阳极氧化与阴极还原电位——被证明可显著提升铜催化剂对C₂产物的选择性与稳定性。然而,脉冲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动态结构演变、化学态变化及其与性能的关联机制仍不明确,尤其是活性位点的本质与形成路径缺乏直接实验证据。传统表征手段难以在工况下捕捉表面结构的瞬态变化,而准原位与操作谱学-显微技术的结合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
二、研究思路
1.脉冲诱导表面重构与(n10)晶面形成
通过LEEM成像,研究团队对比了不同电位处理后的Cu(100)表面形貌(图2)。静态阴极电位(-1 VRHE)下表面仍保持原始台阶结构,而脉冲处理(如-1 V/+0.6 V或-1 V/+0.8 V)则引发显著重构:表面出现均匀分布的颗粒状特征与方形岛状结构(图2c–f)。这些方形结构在阳极脉冲结束时尤为清晰,呈现金字塔或截顶金字塔形貌,其边缘沿Cu(100)晶向排列,表明其与基底晶体学取向一致。
进一步结合LEED与XPEEM阴影效应分析(图3),研究确认这些结构的侧面对应于(n10)晶面家族(如(110)、(310)等)。这类晶面由(110)特征的台阶构成,在阳极脉冲过程中通过选择性溶解形成,且在阴极脉冲中部分重构或覆盖。值得注意的是,(n10)晶面此前被理论预测为CO₂RR中C₂产物生成的高活性晶面,本工作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脉冲条件下的形成与稳定性。
图2. 原位脉冲过程中的形貌变化
图3. 原位脉冲过程中的晶面观察
2.化学态演化与亚表层氧的稳定存在
利用NEXAFS在Cu L₃边进行化学态成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与多元曲线分辨率(MCR),研究团队量化了不同处理后表面的Cu(0)与Cu(I)物种占比(图4)。结果显示:
(i)阴极处理仅导致约3%的Cu₂O残留,可能源于清洗过程中的再氧化;
(ii)脉冲处理ending at 阳极电位(+0.6 V或+0.8 V)时,Cu(I)含量显著升高(分别达23%与34%);
(iii)即使脉冲以阴极电位结束(1 s还原),仍有10.5%的Cu(I)物种残留,表明其位于亚表层或被金属铜覆盖。
这一发现证实了脉冲处理可在表面以下构建氧梯度层,其厚度与脉冲参数相关(如+0.6 V脉冲形成约1.0 nm氧化层,+0.8 V脉冲则达1.3 nm)。亚表层氧的存在不仅调节电子结构,还可能稳定高活性晶面,促进C–C偶联。
图4. 表面物种的光谱分析
3.溶解-再沉积机制与结构动态平衡
研究提出脉冲过程中的溶解-再沉积循环是表面重构的核心机制。阳极脉冲中,铜原子从台阶、缺陷等处优先溶解,形成水合Cu⁺/Cu²⁺离子滞留于双电层内;阴极脉冲中,这些离子被还原并再沉积于表面。由于再沉积位置随机且室温下扩散受限,导致三维岛状生长与金字塔结构的形成。
该过程与电位参数紧密相关:高阳极电位(+0.8 V)促进Cu(II)生成与溶解,而+0.6 V脉冲更利于形成无序Cu(I)物种,后者与更高的C₂选择性相符。此外,立方体铜颗粒在阳极条件下的选择性溶解也支持了[100]取向结构的稳定性。
4.结构与性能的关联性
脉冲处理不仅提升表面粗糙度与缺陷密度,更关键的是引入特定晶面取向((n10))与亚表层氧物种。二者协同作用:
(i)(n10)晶面提供高活性台阶位点,促进CO二聚与C₂路径;
(ii)亚表层氧调节局部电子结构,稳定关键中间体,增强碳-碳偶联效率;
(iii)脉冲循环不断“修复”与“再生”这些活性结构,维持催化性能的持久性。
值得注意的是,粗糙度本身并非决定性因素——不同处理下粗糙因子差异微小(1.0 vs 1.1),但选择性显著不同,突显了原子级结构特征的关键作用。
三、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多模态准原位表征技术,首次揭示了Cu(100)在脉冲CO₂RR中的动态重构机制:(n10)晶面的形成与亚表层Cu(I)物种的稳定存在共同主导了C₂选择性的提升。这一发现不仅澄清了脉冲策略的有效性根源,也为理性设计高活性铜催化剂提供了明确的结构描述符——可控的晶面工程与亚表层化学态调控。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纳米催化剂、实际电解池条件(如气体扩散电极),并结合理论计算深入探索氧物种的作用机制与界面电场效应。此外,该关联谱学-显微方法学范式可为其他电催化体系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提供借鉴。
原文详情
Liviu C. Tānase et al., Morphological and chemical state effects in pulsed CO₂electroreduction on Cu(100) unveiled by correlated spectro-microscopy. Nat. Catal.(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387-6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