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贴心的Science:智能织物,冷暖自如!

第一作者:Xu A. Zhang、ShangjieYu、Beibei Xu
通讯作者:王育煌、欧阳敏
通讯单位: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研究亮点:
发明了一种具有红外辐射“门控效应”的智能织物,可实现人体温度的自适应调控。
红外辐射与纺织品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有超过40%是通过红外辐射进行的,然而,无论是我们的皮肤还是构成服装的纺织品,都不能依据环境的变化动态地控制这种红外辐射。
成果简介
有鉴于此,马里兰大学王育煌、欧阳敏团队及其合作者用涂有导电材料的特殊设计纤维制成纺织品,这种纺织品在不同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显示出很好的红外辐射“门控”效应,使得人体通过纺织品有效地“打开”和“关闭”红外辐射以响应环境变化成为可能(图1)。
图1. 智能织物红外辐射“门控效应”示意图
要点1:织物具有红外辐射“门控效应”的原理
这种具有红外辐射“门控效应”智能织物的纺织纱线是由一束双组分纤维组成,其中一种是亲水性的,另一种是疏水性的(如三醋酸纤维和纤维素)(图2A和2B)。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简单的“染色”技术,用少量导电材料(如碳纳米管)对双组分纤维进行涂层,由于相互竞争的疏水和亲水效应,这种双组分纤维在不同的湿度条件下能改变纤维间的间距,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
图2. 具有红外辐射“门控效应”纺织品。(A)双组分纤维结构示意图;(B)纤维横截面TEM图;(C)0.5平方米智能织物实物图;(D),(E)不同湿度条件下智能织物的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照片。
在人体皮肤流汗条件下(热/湿),纱线发生变形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变形改变了双组分纤维中碳纳米管之间的距离,影响了碳纳米管之间的电磁耦合,产生共振电磁耦合。这种耦合作用改变了纺织品的辐射率,使之更好地匹配人体的热辐射,有效地增强了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此外,纱线的变形作用还提高了纺织品的孔隙率(图2D和2E),有利于人体和环境之间的对流和蒸发等传统的热交换,从而协同增强了智能织物的红外“门控效应”。
在冷和/或干条件下,纱线以相反的方式对环境做出响应,减少了人体的散热。这种机制使得人体通过纺织品有效地“打开”和“关闭”红外辐射“门”以响应环境变化成为可能。
要点2:织物红外辐射“门控效应”的表征
研究人员将三醋酸纤维-纤维素双组分纤维组成的纱线(meta yarn)编织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织物中,涂上少量碳纳米管溶液,使用湿度控制器,对织物在可控湿度条件下的红外辐射进行表征,并用高分辨红外相机直观地捕捉到了织物的红外辐射差异(图3A、图3B和图3C):在室温条件下,当相对湿度从10%增加到75%时,与PET区域相比,meta yarn明显变亮,说明红外热辐射率提高。研究表明,这种红外辐射响应在较宽的相对湿度窗(5~90%)下有效,有效地覆盖了不同环境下皮肤的相对湿度范围。
图3. 智能织物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红外辐射“门控效应”。(A)实验装置示意图;(B),(C)室温下10%和75%湿度条件下织物的红外辐射照片;(D),(E),(F)meta yarn和PET的红外响应图。
要点3:智能织物瞬时调控温度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智能织物要么阻止红外线辐射,要么允许它通过,这种响应几乎是瞬间发生的,所以在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变热之前,这件衣服可能已经冷却了。
小结
由于红外辐射传热是人体与环境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机制,利用这一红外辐射“门控效应”,可能导致具有热管理能力的可穿戴设备的突破,从而降低建筑供暖和制冷的能源成本,或提高人类在苛刻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参考文献:
Zhang X A, Yu S, Xu B, et al.Dynamic gating of infrared radiation in a textile.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u1217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27/619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