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研最大的不幸之一,莫过于把实验数据弄丢了!

图丨The Project Twins, Nature
科研已经非常不易,如果你还不小心把熬了无数个黑眼圈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文章初稿、基金申请书、甚至毕业论文弄丢了,那感觉真的是世界末日要来了。
实际上,这种不幸经常发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硕士研究生Tracy Teal花了好几个月开发和运行模拟软件,在整理自己的数据时,不小心把整个项目资料都弄删了。因为没有备份,所以这几个月的辛苦都付诸流水。
无论是电脑硬盘,U盘,手机,数据丢失都难免发生。你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备份数据,这样,即便丢了一个,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有鉴于此,Jeffrey M. Perkel在Nature发表文章,总结了保护数据的11个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遵循3-2-1规则
所谓 “3-2-1”规则,即3个备份文件、2个不同的储存媒介、1个离线储存。譬如,个人计算机、移动硬盘、云服务器上各保留一份文件。
2. 保护原始数据
所有数据都很珍贵,但原始数据是不可替代的。恢复它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次进行实验,而且很可能,你再也重复不出来。所以无论如何,请一定备份所有原始数据,并尽量保存为只读文件。
3. 高效管理数据
可靠的备份需要巧妙的数据管理。对于每个文件,你都需要问自己:“这需要存储吗?”首先应该确定的是,始终保存原始数据。更重要的是,你不能只保存那些自认为好的数据,而不管那些自认为失败的数据!
建立专门的文件命名和文件夹制度。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文件夹,专门数据放进专用子目录,每个项目文件夹都包含一个文档,用于记录项目的目标,方法,元数据等等。
计划备份数据的位置和方式,并养成习惯,每天或每周都要固定处理。
4. 确定备份可行性
对于实验室的新成员以及正在全力以赴的博士生来说,数据管理计划必须易于遵循。你可能会说,嗯,这个方案很完美。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你在凌晨3点做完实验后,你是否会按照这个完美的方案及时备份呢?
5. 建立自动备份系统
进行备份时,自动化是关键。人的记性总是不太好,即便你制定了计划要每周备份一次数据,很可能最近3个月你都没有照做。而且,如果手动将文件移动到电脑硬盘,一旦硬盘发生故障,就可能会丢失较新的文件。如果经费允许,数据确实很重要,基于云的自动化备份系统值得你考虑。
6. 注意保护隐私
有些数据涉及到个人隐私,技术机密或者国家机密,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存储在任何地方。一旦泄密,你可能面临经济损失甚至法律处罚。
7. 定期检查备份
不要认为您的备份正在运行,要定期测试它们。备份的文件能正常打开吗?备份系统的登录凭据和注册密码还在吗?尤其是自动云备份的系统,你以为它只在工作,可能半年前它就出现故障了。
8. 保持备份脱机
互联网连接的备份设备很方便,数据即时可用,但这些设备也很容易受到恶意软件的攻击。许多网络系统会遭受勒索软件攻击,通过病毒加密计算机的硬盘,使其无法使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一个网络无法访问的设备上进行保存。
9. 提前计划
确定你保存的数据在将来还可以用。很多早期数据都以过时的格式存储,这意味着它们已备份但无法访问。
10. 和专家沟通
如果你所在的机构有专门的数据管理中心,请和他们沟通,他们可能会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备份系统。如果没有专门机构,图书管理员或许可以帮助拟制定数据管理策略。
11. 相信意外随时会发生
不要总是心存侥幸,当意外来临时你哭都来不及。比数据丢失更令人难受的是,你本可以保护好它,是的,你原本可以的~~~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不得作为商业用途。